西晉沙門法立 。 共法炬譯
天地成品第十三
佛語比丘 。
天地破壞 。 更始成之後 。 人皆在第十五 。 阿衛貨羅天上 。 其天上人 。 以好喜作食 。 各自有光明神足 。 其壽甚久長 。
佛告比丘 。
時其水滿天下地 。 爾時無有日月 。 亦無星宿 。 無有晝夜 。 亦無一月半月 。 亦無年歲 。 窈窈冥冥 。 無所見 。 天地成之後 。 彼天人福德薄祿 。 命欲盡者 。 從阿衛貨羅天上 。 來下遊此間地 。 亦以好喜為食 。 各自有光明 。 神足飛行 。 在其人間 。 壽甚久長 。
時天下人 。 甚端正姝好 。 不別男女 。 亦不可別 。 君長庶民人 。 但共眾俱往還 。
佛語比丘 。
時地上 。 自然生地味 。 譬如白酥上肥 。 其地味色如是也 。 其味譬如蜜 。
時有一異嗜味人 。 心念言 。
我欲試以指 。 取地味嘗之 。 知何等類 。
其人便以指 。 取地味嘗之 。 甚喜嗜之 。 如是嘗至三反 。 遂喜即後 。 撮滿手食之 。 餘人見已便効 。 以手撮取地味 。 而食之 。 人食是地味之後 。 身即麁堅 。 面色變惡 。 亡失光明 。 神足不能復 。 飛行上天 。 天下復如故 。 天下窈窈冥冥 。 天下窈窈冥冥之後 。 法當有大黑風起 。 吹入大海水 。 深三百三十六萬里 。 取日月大城郭 。 上須彌山邊 。 百六十八萬里 。 著日月城郭道中 。 用是因緣 。 天下有日月也 。
爾時日大城郭 。 從須彌山東出 。 繞須彌山王西入圍繞 。 復從山東出 。 繞須彌山西入 。
時人有言 。
是昨日日也 。
或有人言 。
非是昨日日者 。
日城郭 。 復從須彌山東出 。 如是三反 。 繞須彌山西入 。
爾時人言 。
是昨日日也 。
或有言 。
非是昨日日也 。
日城郭 。 復從須彌山東出 。 如是三反 。 繞須彌山西入 。
爾時人言 。
是昨日出者也 。
是故謂言日也 。 有三事 。
一者 。 出照現城郭 。
二者 。 沒不現 。 其宮殿正四方 。 其光明照周匝 。 是故圓 。 以天金水精淨潔 。 作城郭 。 彼二分 。 一分者清淨金 。 無瑕穢 。 無垢濁 。 光明照耀 。 一分者水精 。 潔淨無瑕穢 。 無垢濁 。 放光明 。
日大城郭 。 廣長各二千三十里 。 高下亦等 。 城中有金樓觀宮殿 。 名閻浮 。 清淨 。 高六百四十里 。 廣亦六百四十里 。 閻浮樓觀宮殿中 。 有日天子坐 。 廣長各二十里 。 以天七寶 。 金銀琉璃 。 水精赤真珠 。 車璩馬瑙作之 。 日天子一身 。 皆出光明 。 照閻浮宮殿 。 閻浮宮殿之光明 。 照大城郭 。 大城郭之光明 。 下照四方 。
日天子不念言 。
我為行不行也 。
常以五樂 。 自娛樂快樂 。 天子有無央數天在前導 。 快樂無極 。 前後導從御行 。 是故謂為御 。
日天子 。 其城郭 。 以七寶作七重壁 。 七重欄楯 。 七重交露 。 樹木園觀 。 浴池有青黃赤白蓮華 。 中有種種飛鳥 。 相和而鳴 。
日天子壽 。 天上五百歲 。 子孫子孫相襲代 。 極竟畢一劫 。 日天子城郭 。 下出五百光明 。 周匝復有 。 五百光明 。 是為千光明 。 善因緣所致 。 何從得千光明 。 善因緣 。 以何致之 。 用照天下 。 令人民見其光明 。 以能成為諸事 。
何以故 。 人民見其光明 。 以能成其諸事耶 。 若有布施 。 與沙門道人 。 及貧窮乞匃者 。 衣被飲食 。 車馬六畜 。 香熏華床臥房室 。 舍宅燈火 。 所求索即疾與 。 不逆人意 。 常不斷截 。 無厭極施 。 一心施後不悔也 。 令道人清淨 。 奉真法歡喜 。 用是使安隱意定 。 得無央數善行 。 譬如轉輪王 。 初立為尊 。 其意歡喜無央數 。
佛言 。
如是也 。 若有人布施 。 沙門道人 。 及貧窮乞匂者 。 衣被飲食 。 車馬六畜 。 香熏華床臥房室 。 舍宅燈火 。 所索不逆人意 。 不斷一心 。 施後不悔 。 令清淨道 。 人奉尊法 。 用是歡喜 。 使安隱意 。 得無央數善行 。 其人命盡死 。 往至安隱家 。 即生日天子所 。 便疾得持 。 日城郭 。 其光明照下四方矣 。 是謂為千光明 。 以善因緣所致 。
復何從得千光明 。 善有十因緣 。
一者 。 不殺生 。 二者 。 不盜 。 三者 。 不犯他人婦女 。 四者 。 不妄言 。 五者 。 不飲酒 。 六者 。 不惡口罵詈 。 七者 。 不兩舌綺語 。 八者 。 不嫉妬 。 九者 。 意不瞋恚 。 十者 。 正見 。
以無央數 。 心念善慈仁 。 身死即生 。 日天子所 。 自然得持日城郭 。 是為千光明 。 善因緣所致 。
復何從得 。 千光明善因緣 。
一者 。 不殺生 。 二者 。 不盜 。 三者 。 不犯他人婦女 。 四者 。 不妄言 。 五者 。 不飲酒 。
意行無央數善慈仁 。 譬如好地 。 四徼道中有浴池 。 清涼水濡且美 。 周匝種種樹 。 若有人從暑熱中來 。 飢渴極人 。 入浴池中 。 洗浴飲其水 。 彼人意念 。 無央數歡喜 。
佛言 。
如是也 。 其有不殺盜婬 。 妄言飲酒 。 意念無央數善 。 身死得生 。 日天子所 。 則疾得持日城郭 。 是謂以善因緣所致 。 千光明之耀也 。
何以故 。 日大城郭 。 令天下為秋冬寒 。 用十二因緣故 。 何等為十二 。
一者 。 須彌山中間 。 長三百三十六萬里 。 生青蓮華 。 紅蓮華 。 黃蓮華 。 白蓮華 。 甚眾多大香好 。 日大城郭 。 光明照中 。 為奪其光 。 用是因緣故 。 令日大城郭 。 寒為秋冬 。 是為一事 。
二者 。 阿羅陀山中間 。 長百六十八萬里 。 其中生 。 青紅黃白蓮華 。 甚眾多大香好 。 揈日大城郭之光明 。 用是故 。 令日城郭寒 。 是為二事 。
復次 。 俞安山中間 。 長八十四萬里 。 其中生 。 青紅黃白蓮華 。 甚眾多大香好 。 復揈日大城郭之光明 。 是故天下寒 。 是為三事 。
復次 。 善見山中間 。 長四十八萬里 。 中生青紅黃白蓮華 。 甚眾多大香好 。 揈日之光明 。 是故令天下寒 。 是為四事 。
善見山外 。 次有阿抄波山 。 中間長二十四萬里 。 五 。
阿抄波山後 。 有尼彌陀山 。 中間長十二萬里 。 六 。
尼彌陀後 。 次有比那山 。 中間長四萬八千里 。 七 。
比那山後 。 次有鐵圍山 。 長二萬四千里 。 揈其日大城郭之光明 。 用是故令天下 。 寒為秋冬 。 是為八事 。
復次 。 天下流河 。 揈其日大城郭之光明 。 是故日大城郭 。 寒為秋冬 。 是為九事 。
復次 。 其河水東流 。 向閻浮利者少 。 流行向俱耶尼天下者多 。 便揈日大城郭之光明 。 用是故天下日寒 。 是為十事 。
復次 。 河流向俱耶尼者少 。 流向弗于逮者復多 。 復揈日大城郭之光明 。 故天下寒 。 是為十一事 。
復次 。 河流向弗于逮者少 。 流向鬱單曰者復多 。 彼復揈日大城郭之光明 。 大海水 。 揈日大城郭之光明 。 是故天下日寒 。 有秋冬 。 是為十二事 。
何因緣 。 日大城郭 。 熱為春夏 。 有十事 。 何等為十 。
一者 。 須彌山王 。 其邊有山名阿多 。 高百六十八萬里 。 廣亦百六十八萬里 。 其邊無限 。 甚姝好 。 七寶金銀琉璃 。 水精赤真珠 。 車璩馬瑙作之 。 彼揈其日大城郭之光明 。 用是故天下熱 。 是為一事 。
復次 。 阿多山外有山 。 名伊沙多 。 高八十四萬里 。 廣亦八十四萬里 。 其邊無限 。 甚姝好 。 皆以七寶作之 。 揈其日大城郭之光明 。 用是故天下熱 。 是為二事 。
復次 。 伊沙多山外 。 有山名喻安陀 。 高四十八萬里 。 廣亦四十八萬里 。 其邊無限 。 甚姝好 。 皆七寶作之 。 彼復揈日大城郭之光明 。 天下熱 。 是為三事 。
復次 。 喻安陀山外 。 有山名善見 。 高二十四萬里 。 廣亦二十四萬里 。 其邊無限 。 是為四事 。
復次 。 有山名阿抄尼 。 高十二萬里 。 廣亦十二萬里 。 其邊無限 。 五事 。
復次 。 有山名泥彌陀 。 高四萬八千里 。 廣亦四萬八千里 。 其邊無限 。 六事 。
尼彌陀山後 。 次有山 。 名比那頭 。 高二萬四千里 。 廣亦二萬四千里 。 其邊無限 。 七事 。
次外復有山 。 名鐵圍 。 高二萬二千里 。 廣亦二萬二千里 。 其邊無限 。 皆以七寶作之 。 日大城郭之光明 。 皆照其上也 。 用是故天下熱 。 有春夏 。 是為八事 。
復次 。 從此高四十萬里 。 有天神舍 。 以水精作之 。 在虛空中 。 大風制持行之 。 譬如浮雲矣 。 天下人 。 皆共名之 。 為星宿 。 其大者圍七百二十里 。 中者圍四百八十里 。 小者圍二百四十里 。 日大城郭之光明 。 皆少彼 。 用是因緣故 。 天下熱 。 是為九事 。
復次 。 天下地 。 揈日大城郭之光明 。 用是故天下熱 。 為春夏 。 是為十事 。
日大城郭 。 有常持風五品 。
一者 。 持風 。 二者 。 住風 。 三者 。 助風 。 四者 。 轉風 。 五者 。 行風 。
是為五 。 共轉行日大城郭 。 未曾休息時也 。
佛言 。
爾時月大城郭 。 出繞須彌山 。 東行西入 。 光明威神稍減 。 是故名為月 。 月有二事 。 光明周匝照四方 。 其大城郭 。 四方正圓 。 光明周匝正圓 。 月城郭 。 以天銀天琉璃 。 造作之也 。 月大城郭 。 廣長各千九百六十里 。 高下亦等 。 城中有月天子 。 天琉璃宮殿 。 高六百里 。 廣亦六百里 。 中有天子坐 。 廣長各二十里 。 以七寶金銀 。 琉璃水精 。 赤真珠 。 車璩馬瑙作之 。 月天子身 。 一切皆出光明 。 照宮殿 。 光明出照大城郭 。 城郭之光明 。 下徧照四方 。
月天子不自念言 。
我行不行 。
常以天五樂 。 娛樂快樂 。 月天子前後導從 。 諸天無央數 。 百御行常快樂歡喜 。 故名為御也 。 月天子壽 。 以天上五百歲 。 子孫子孫相襲代 。 其城郭壁 。 以七寶作 。 七重欄楯 。 七重交露 。 七重行樹 。 樹木周匝圍繞 。 皆以七寶造之 。 有園觀浴池 。 中生青黃白紅蓮花 。 種種飛鳥 。 相和而鳴 。
月天子下 。 有五百光明 。 周匝復有 。 五百光明 。 月為千光明 。 善因緣所致 。 千光明善因緣 。 何從得 。 若有布施 。 沙門道人 。 及貧窮乞匂者 。 衣被飲食 。 車馬六畜 。 香熏華房室 。 舍宅燈火 。 所索不逆人意 。 一心布施後不悔 。 令清淨道 。 人奉真法 。 使安隱 。 得無央數善行 。 譬如轉輪王 。 初立為王時 。 意歡喜無央數 。
佛言 。
如是 。 若有布施 。 沙門道人 。 及貧窮乞匂者 。 衣被飲食 。 及眾用者 。 令德無央數 。 安隱歡喜 。 其人命盡 。 死即生月天子所 。 則疾得持 。 月大城郭 。 是故謂其千光明 。 以善因緣所致 。
復何從得 。 千光明善因緣 。 若有於是不殺 。 盜 。 婬 。 不妄言 。 綺語 。 惡口 。 罵詈 。 兩舌 。 不嫉妬意 。 不瞋恚 。 愚癡 。 行十善事 。 意常歡喜無央數 。 譬如好地 。 四徼道中 。 有浴池水 。 清淨濡且美 。 周匝有樹 。 若有人飢渴 。 從暑熱中來 。 入中洗浴 。 飲食之意歡喜 。 無央數 。
佛言 。
如是 。 若有行十善事者 。 身死即生 。 月天子所 。 則疾得持 。 月大城郭也 。 是謂為其千光明 。 以善因緣所致矣 。
復何從得 。 千光明善因緣 。 若有不殺生 。 不盜竊 。 不犯他人婦女 。 不妄言 。 不飲酒 。 其人歡喜 。 身死便生 。 月天子所 。 則疾得持 。 月城郭 。 是謂以善因緣所致千光明 。
六十彈指頃 。 為切七尺縷 。 切二十一尺為一時 。 百彈指為切十尺 。 日大城郭 。 日稍稍南著 。 行六十里 。 盡百八十日 。 乃復北還竟 。 百八十日也 。 日行百八十日著 。 月行十五日 。 即復到矣 。
閻浮利日中時 。 東方弗于逮便冥 。 西方俱耶尼則初出 。 北方鬱單曰則夜半也 。 俱耶尼日中時 。 閻浮利即冥 。 鬱單曰日初出 。 弗于逮夜半也 。 鬱單曰日中時 。 俱耶尼則冥 。 弗于逮日初出 。 閻浮利即夜半也 。 弗于逮日中時 。 鬱單曰則冥 。 閻浮利日初出 。 俱耶尼則夜半也 。
如是閻浮利人日中 。 東方弗于逮 。 天下人冥 。 西方俱耶尼 。 天下人日出 。 鬱單曰天下人夜半 。 俱耶尼人日中 。 便閻浮利人冥 。 鬱單曰天下日出 。 弗于逮天下人 。 則夜半也 。
佛言 。
月何因緣 。 稍稍現缺減 。 有三事故缺 。 何等為三 。
一者 。 角行故 。 稍稍現缺減 。 是為一事 。
二者 。 月大城郭邊 。 有天其色青衣被 。 瓔珞亦青 。 所可侍面止頓 。 其面則現缺減 。 是為二事 。
三者 。 日大城郭 。 以六十光明 。 照月大城郭之明所照面 。 其面則現缺減 。 是為三事 。
日奪月光明故 。 月何因復現滿 。 具足有三事 。 何等為三 。
一者 。 月稍行三方 。 用是故月稍現滿 。 是為一事 。
二者 。 月十五日 。 則諸青色青衣天人 。 入月城中 。 共相娛樂 。 彼時月皆以光明 。 照諸天人 。 譬如眾燈中央然大火 。 其火皆曜眾燈 。
佛言 。
如是 。 月大城郭邊諸天 。 其色青及衣青者 。 月十五日時 。 入與月天子 。 俱相娛樂 。 其光明照諸天人 。 用是故十五日月現滿 。 是為二事 。
三者 。 月十五日時 。 日以六十光明 。 照月大城郭 。 月不受 。 用是故月現滿 。 是為三事 。
月大城郭 。 有常持風五品 。 何等為五 。
一者 。 持風 。 二者 。 住風 。 三者 。 助風 。 四者 。 轉風 。 五者 。 行風 。
是為五風 。 常共行月城郭 。 未曾有休息也 。
月中何因 。 復現乳色也 。 有樹名閻浮利 。 是故名此天下 。 為閻浮利 。 其樹下有山 。 皆以七寶作之 。 高八百里 。 周匝亦八百里 。 其樹高四千里 。 周匝二千里 。 圍五百六十里 。 根深八百四十里 。 其影照現月中 。 故使月大城郭 。 現乳色不明 。
佛告比丘言 。
族姓子 。 作行當如月照天下 。 棄捐貢高之心 。 遠離種姓 。 常懷慚愧之意 。 閻浮利大樹上其實 。 譬如大瓶 。 其味甜如蜜 。 其色白如酥肥 。 閻浮利大樹北 。 有七重山 。 七重樹 。 有七波羅門 。 仙人精舍 。
佛言 。
爾時諸人民 。 食其地上味 。 以自生活 。 如是食是地味 。 甚久長壽命無極 。 其有食地味多者 。 面色變惡 。 食少者 。 面色善好 。 其好顏色者 。 便自貢高 。 形笑惡色者 。 以色自貢高 。 相形笑故 。 其地味便滅 。 不復生 。 更自然生薄餅 。 其味甚香美 。 不如前地味 。 人共會議 。 愁憂自搏 。 呼嗟啼哭 。 思念前地味甚美 。 而亡失之 。
佛言 。
譬如此間人 。 有甘美味 。 與人嘗之 。 便言 。
其味 。 一何美耶 。
貪其味無已 。
爾時人如是 。 共會議 。 愁憂自搏 。 呼嗟啼哭 。 思念前地味 。
時人則復 。 取薄餅食之 。 以自生活 。 如是甚久長 。 其有食地薄餅復多 。 有顏色遂變惡 。 其食少者 。 顏色善好 。 其好顏色者 。 形笑惡色者 。 以色自大貢高 。 相形笑故 。 其地薄餅 。 則復沒不復生 。 更生波羅 。 其味亦香美 。 不如前薄餅味 。 譬如枯加藍華 。 其味如蜜 。
爾時人 。 共會議 。 愁憂自搏 。 呼嗟啼哭 。 念前地薄餅味 。 人便取波羅味食之 。 以自生活 。 其壽命甚久長 。 其食波羅味多者 。 顏色遂變惡 。 食之少者 。 顏色善好 。 其好色者 。 以色自貢高 。 相形笑所致 。 地波羅 。 便沒不生 。 更自然生粳米 。 其味亦香美姝好 。 種種清淨 。 出一切味 。 不如波羅味 。 人共會議 。 憂愁呼嗟啼哭 。 念前波羅味自搏 。 譬如此間人 。 更毒痛法 。 呼嗟啼哭 。 彼時人如是也 。
爾時人 。 取食自然粳米 。 食自然粳米之後 。 天下變為男子女人 。 各各相觀 。 便起婬欲之意 。 行屏處共 。 作不淨行 。 為穢濁之法矣 。
餘者見之便言 。
汝何作非法事乎 。 人人寧當 。 相向作是事耶 。
遠其人去 。 不與談語 。 至二三月然後 。 方呼來相見 。 言 。
昔者人無所著 。 今者人稍有所著 。
後便持童女嫁與夫 。 歌舞戲笑 。 稱願夫婦 。 常使安隱也 。
爾時人 。 非法著婬欲 。 行非法婬欲之後 。 便造舍宅 。 用是非法故 。 初起舍宅 。
佛於是說偈言 。
初時造瞻波國 。 次起波羅奈城 。 用是日出光明 。 然後乃作羅閱 。
爾時人民 。 遂非法著婬欲 。 彼從第十五 。 阿衛貨羅天上人 。 其福德薄祿命盡 。 身死來下人間 。 入母腹中 。 成胞胎 。 用是故女人 。 始懷妊生男女 。
時人民 。 共食是清淨粳米 。 以晡時往取粳米 。 更至明旦續如故 。 明旦往取之 。 至暮其粳米生 。 亦如故 。
佛言 。
如是人 。 朝暮獲取粳米 。 隨生隨如故 。 不覺所獲取處 。
爾時有一人 。 心念言 。
我朝暮 。 往取清淨粳米 。 疲勞 。 不如頓取 。 二日粳米 。
便往取之 。 餘者見之 。 呼共往取粳米 。 報言 。
我已持 。 二日粳米來 。 卿自隨取之 。
爾時其人 。 便善之 。 言 。
彼人甚快 。 乃往取二日粳米 。 我當復往取 。 二三日粳米也 。
餘人復見言 。
共去取清淨粳米 。
其人報言 。
我已取 。 二三日粳米 。 卿自隨意取 。
彼人聞之則善之 。 自念 。
當往取 。 四五日粳米 。
卿即往取 。 四五日清淨粳米來 。 用人相効 。 往取清淨粳米多故 。 然後更生 。 莖穬粳米 。 所取即有處 。 不復生 。
爾時人民 。 皆聚會共議 。 愁憂不樂 。 自椎搏啼哭呼嗟 。 言 。
我昔者 。 以好喜為食 。 身有光明 。 飛行神足 。 立安隱 。 時地自然生地味 。 甚香美 。 其色譬如白酥肥 。 其味如蜜 。 其愚者 。 取而食之 。 即相效 。 取地味食之 。 皆亡失 。 光明神足 。 其食多者 。 顏色變惡 。 其食少者 。 顏色善好 。 顏色好者 。 便自貢高 。 形笑惡色者 。 以相形笑故 。 地味即沒 。 不復生 。 更生薄餅 。 薄餅沒後 。 復生波羅 。 波羅沒盡 。 更生粳米 。 以貢高相形笑故 。 至使令清淨粳米 。 所取即有處不生 。 當共分地作畔界 。
用是故天下人 。 更行未曾有法 。 便共分地作畔界 。 各各耕種 。
爾時愚人 。 自有粳米 。 便行盜他家粳米 。
其主見之便言 。
卿所為非 。 所為非法 。 自有粳米不取 。 反行盜他人粳米乎 。 卿後莫復 。 作是事也 。
其人如是三反 。 自置粳米 。 盜他家粳米 。
其主復見之 。 即復言 。
卿所取大非 。 自置粳米 。 反盜他家 。
如是至再三 。 便以手椎擊 。 牽將去至聚落 。 坐眾人評議言 。
此人自置粳米 。 反行盜他人 。
其盜者 。 對眾人言 。
此人以手椎擊我 。
眾人便共會議 。 愁憂不樂 。 自椎搏啼哭呼嗟言 。
今世間遂生惡 。 不善之法 。 怨結日成惡苦 。
一人燒已燒已命 。 以有老病死 。 惡道之事 。 人便現受取之事 。 遂相撾捶 。
見已 。 即自訟事 。 眾人便共議 。
當於何所得賢者 。 共立為君長 。 典主所為 。 我等所作 。 從其取決 。 若有作非法者 。 當誅罰之 。 我等所種粳米 。 各各當共輸衣食 。
爾時彼眾會中 。 有人最大尊 。 端正姝好 。 威神巍巍 。
眾人便白其人 。
當為我等典主 。 作君長所為 。 從其受言教 。 若為非法者 。 即當誅罰之也 。 我曹種所收粳米 。 各各供給君衣食 。
是人即言 。
諾 。
便共立 。 為君長典主 。 一切所為 。 從其受教 。 若為非者 。 即誅罰之 。 人所種粳米 。 各各共輸入典主 。 一切教令 。 人民號曰大王 。 以法取租故 。 名為剎利 。 用是故天下 。 始起剎利種 。 天下所有國 。 皆屬大王 。
時是閻浮利地 。 地平正 。 無山陵 [山*(奚-大+ㄆ)]# 谷 。 無有荊棘 。 亦無蚊虻蚤虱 。 亦無礫石 。 地棄捐明月珠玉 。 琉璃金銀 。
大王治閻浮利天下時 。 天下富樂 。 熾盛安隱 。 五穀豐熟 。 人民眾多 。 地佳好水亦饒多 。 譬如蘇麻油塗地 。 不起揚塵 。 生青草眾多 。 周匝正圓 。 其色譬如孔雀尾 。 其香如香香也 。 柔濡如綩綖 。 足蹈上陷入地四寸 。 舉足即還復如故 。 地無四寸空缺處 。 有香樹 。 瓔珞樹 。 衣被樹 。 不息樹 。 寶樹 。 器樹 。 音樂樹 。 樹生華實 。 劈之各各 。 出種種所有 。 中有高七聲 。 下至六五四三二一聲者 。 最卑者高半聲 。
大王治天下時 。 閻浮利有八萬郡國 。 人民聚落居 。 雞鳴者 。 展轉相聞 。 天下無病 。 亦不大熱 。 亦不大寒 。 復無飢渴人 。 大王以法治行 。 奉十善事 。 遍教天下人民 。 使行如父愛子 。 天下人民 。 敬王如子敬父 。
大王有子 。 名曰真 。 真王有子 。 名曰齊 。 齊王有子 。 名曰頂生 。 頂生王有子 。 名曰遮留 。 遮留王有子 。 名和行 。 和行王有子 。 名留至 。 留至王有子 。 名日 。 日王有子 。 名波那 。 波那王有子 。 名大波那 。 大波那王有子 。 名沙竭 。 沙竭王有子 。 名大善見 。 大善見王有子 。 名提炎 。 提炎王有子 。 名染 。 染王有子 。 名迷留 。 迷留王有子 。 名摩留 。 摩留王有子 。 名精進力 。 精進力王有子 。 名堅賤 。 堅賤王有子 。 名十車 。 十車王有子 。 名舍羅 。 舍羅王有子 。 名十丈 。 十丈王有子 。 名百丈 。 百丈王有子 。 名那和檀 。 那和檀王有子 。 名真闍 。 真闍王有子 。 名波延 。 後諸王甚眾多 。
諸轉輪王 。 有十種姓 。
一者 。 姓迦奴車 。 二者 。 姓多盧提 。 三者 。 阿波 。 四者 。 揵陀利 。 五者 。 迦陵 。 六者 。 遮波 。 七者 。 拘獵 。 八者 。 般闍 。 九者 。 彌尸利 。 十者 。 一摩彌 。
是為十種姓 。
迦奴車有五 。 多留亦有五 。 阿波有七 。 揵陀利亦有七 。 迦陵有九 。 遮波有十四 。 拘獵有三十一 。 般闍有三十二 。 彌尸利有八萬四千 。 摩彌有百一 。 然後有王 。 名大善生 。 人呼為伊摩 。 伊摩王有子 。 字烏獵 。 烏獵王有子 。 字不尼 。 不尼王有子 。 名師子 。 師子王有子 。 名悅頭檀 。 悅頭檀王有子 。 名悉達菩薩 。 悉達菩薩有子 。 名羅云 。
佛言 。
以是因緣 。 從昔至今 。 起剎利種 。
爾時人民念言 。
我為著疾病 。 著腫著瘡 。 我欲棄一切著 。 往入空閑處室中坐 。
即棄捐著疾病腫瘡 。 往入空閑處 。 坐思念道 。 今日早起 。 明旦日早起 。 行入丘聚分衛 。 人民見之 。 皆歡喜與之 。
人民便言 。
善哉 。 乃棄捨疾病腫瘡 。 捐一切著 。 往入空閑處 。 坐思念道 。
佛言 。
此輩但行惡 。 不善之法 。 是故謂言 。 婆羅門也 。
爾時彼人不能 。 坐禪念道 。 亦不能得禪 。 用不能坐禪 。 得禪故 。 從坐起 。 入聚落中分衛 。 咒願說言 。
不能坐禪 。 亦不能得禪 。
共邪行入丘聚分衛 。 故名為聚也 。 行邪法故 。 名為和沙羅 。 是故世間 。 初造起婆羅門種也 。
時人民 。 各各奉行種種法 。 用是故世間 。 有工師種 。 彼時人 。 各各犯殺生 。 用是故謂言 。 殺生種也 。 是以因緣 。 世間初造 。 有殺生也 。 用世間已造起 。 是四種故 。 然後世間 。 乃起第五沙門種也 。
若剎利種 。 身行惡 。 口言惡 。 心念惡 。 行是惡已後 。 身死墮勤苦中 。 婆羅門種 。 工師種 。 殺生種 。 亦如是 。
若身行惡 。 口言惡 。 心念惡 。 身死墮苦中 。
剎利種 。 若身行善 。 口言善 。 心念善 。 身死復墮樂處 。
婆羅門種 。 工師種 。 殺生種 。 其有身行善 。 口言善 。 心念善 。 身死復墮樂處 。
剎利種 。 婆羅門種 。 工師種 。 殺生種 。 若身行二事 。 口意行二事 。 身死墮苦樂中 。
剎利種 。 若有除鬚髮 。 被袈裟 。 信道棄家 。 行作沙門 。 奉行三十七品經 。 行是已 。 善男子善女人 。 用信道故 。 棄家行作沙門 。 行無上清淨事 。 現在不久 。 自以功德 。 作證念道 。 行盡生死 。 具足梵行 。 所作已辦 。 不復更餘事 。
婆羅門種 。 工師種 。 殺生種 。 若有除鬚髮 。 被袈裟 。 行作沙門 。 奉行三十七品經 。 用善男子信故 。 捨家作沙門 。 修無上清淨事 。 現在不久 。 自以功德 。 作證念道 。 行盡生死 。 具足梵行 。 所作已辦 。 不復更餘事也 。 是四種人 。 有起成惠之行者 。 得尊無所著 。 阿羅漢也 。
梵三鉢天 。 爾時說偈言 。
剎利種為人尊 。 諸人民行種姓 。 從起信成惠行 。 彼天上人中尊 。
彼梵三鉢天 。 受是偈不受惡 。 說善事 。 不說惡言 。 勸助是 。
佛言 。
我如來 。 無所著 。 等正覺 。 亦說是義偈 。
諸人民行種姓 。 剎利種為人尊 。 從起得成惠行 。 彼天上人中尊 。
佛說是經時 。 八萬四千天人 。 遠塵離垢 。 諸法法眼生 。 無央數比丘起無餘 。 不受生死 。 意得解脫 。 佛說如是 。 比丘歡喜 。 前為佛作禮而去 。
地深二十億萬里 。 從是已下 。
復有地味 。 二十億萬里 。 下復有粟金 。 二十億萬里 。 下復有剛鐵 。 二十億萬里 。 下復有水 。 八十億萬里 。 下復有風 。 五百二十億萬里 。 乃復有下方異天地 。 從是人間 。 上至梵天 。 亦五百二十億萬里 。
問曰 。
何以正名為劫劫 。
報曰 。
劫名為災壞時 。 有四時因緣 。
一者 。 久在地盡便火起 。 二者 。 久火盡便水起 。 三者 。 久水盡便風起稍生 。 後天地成 。 從成復敗 。 如環無端緒 。 故名為劫 。 久極天地運盡時 。 一切人罪盡者 。 皆上生梵天上 。 其天近 。 是時 。 有罪者未竟者 。 復生他方佛國 。 天下惡道中 。 劫所以有起盡者 。 現非常敗故 。 其事亦自應爾 。 若死是起 。 盡不知苦 。 已不知苦 。 亦不知求道 。
何以故 。 盡火起故 。
何以故 。 盡水起故 。
何以故 。 盡風起故 。
何以故 。 盡地起故 。
大樓炭經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