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寺山林院一切經 。 大興善寺 。 沙門三藏善無畏奉 。 詔譯 。
持誦本尊真言法品第四
復次此法 。 不思議力 。 如如意寶 。 如意寶 。 雖無所言 。 隨所願處 。 必不違願 。 此如來法印 。 亦復如是 。 雖無言無相 。 作一切法 。 必得成就 。 此是法力 。 不可思議故也 。
復次此法 。 若奉持者 。 雖在凡夫 。 未斷煩惱 。 以法力故 。 隨所作處 。 等彼聖力 。 驅使諸賢聖 。 及諸天龍八部 。 一切鬼神 。 皆不敢違 。 以法印力 。 不思議故也 。
復次此法 。 隨所行處 。 或印己身 。 成彼本尊身 。 或印他身 。 亦隨他身 。 隨作而成 。
譬如拙人 。 手執諸佛菩薩印 。 印於泥沙及皇等 。 皆成諸佛菩薩像 。 隨印成諸形像 。
此法印力 。 亦復如是 。 雖未得悉地 。 以執諸佛 。 法印之力 。 依教而行 。 便成本法 。
若執法界印 。 印於己身 。 即成本尊 。 慈氏真言體 。
若以𡲼嚕左曩法印 。 印於己身 。 亦成𡲼嚕左曩之身 。
乃至應生諸菩薩 。 莽賀薩埵 。 諸天龍八部 。 乃至人非人等之身 。 隨所印相 。 即成本身 。 印己印他 。 皆成本體 。 三昧耶之身 。
雖凡愚不見 。 一切聖賢 。 天龍八部 。 諸鬼神 。 及尾那夜迦 。 皆見本尊真身 。 諸護法明王等 。 為此親近 。 俱相助 。 成悉地 。 速得成就 。
若持真言者 。 若見聞覺知者 。 乃至供養 。 親近承事 。 伴侶等者 。 即同供養 。 一切諸佛 。 及諸賢聖 。
如是真言 。 及契印等之法 。 不可具陳 。 一劫二劫 。 乃至無量劫 。 說不能盡 。
若修愈 [宜*以]# 以等 。 依此法印 。 供養持誦 。 香華飲食 。 隨所供養處 。 諸佛淨剎 。 諸天龍鬼神等 。 諸有情類 。 隨彼運心 。 亦順印法 。 必得悉地 。
準此供養 。 隨心順印 。 令成彼事 。 如是應知 。 一切行同 。 六度萬行 。 及四無量心 。 七覺分 。 八聖道分 。 及諸八萬四千 。 恒河沙法門 。 隨所作處 。 即順彼印 。 即成彼法 。
是故此法印義 。 難信難解 。 除佛菩薩 。 之所能知 。
且論不動明王刀印 。 左手應女 。 相應三昧 。 慈悲相義 。 右手應男 。 相應智慧 。 簡擇善惡 。 雄猛想義 。 將右手智慧刀 。 入彼左手 。 三莽地門 。 鞘令成印 。 隨所印處 。 令成法事 。 諸度門等 。 如是真言 。 印契窮劫 。 說不可盡 。 唯佛與佛 。 乃能說之 。 祕密主菩薩 。 亦不能知之 。
畫像品第五
復次 。 我今略說愈誐者 。 欲得速成就悉地者 。 必須知法畫像人 。 與受三昧耶灌頂 。 出入澡浴 。 著新淨衣 。 取白氎 。 及細布絹 。 乃至綾帛 。 極令清淨 。 以龍腦香末 。 和麝香 。 膠水洗之 。 且所用彩色 。 皆和龍腦香 。 及香膠和之 。 不得用皮膠等 。 大小任意 。
取吉宿直日 。 鬼宿為勝 。 依如上造像 。 而求悉地者 。 必獲成就 。 除不至心 。
圖如左 。 其畫像 。 取白氎布絹等 。 隨意大小 。 亦不得還價 。
中心 。 畫大圓明 。 就大圓明中 。 更分為井 。 中心五圓明 。 四隅 。 畫四半月 。 圓明中間 。 用十二金剛界道 。 一如常法 。 每金剛頭上 。 安窣覩婆 。 法界之印 。
中心 。 置本尊慈氏菩薩 。 首戴五如來冠 。 左手持蓮華 。 於華上 。 置法界塔印 。 右手作說法印 。 結跏趺坐 。
於本尊右 。 圓明中 。 畫事業波羅蜜多菩薩 。
左圓明中 。 畫七寶波羅蜜多菩薩 。
前圓明中 。 畫法波羅蜜多菩薩 。
後圓明中 。 畫金剛波羅蜜多菩薩 。
東北隅 。 半月中 。 畫花波羅蜜多菩薩 。
東南隅 。 半月中 。 畫燈波薩蜜多菩薩 。
西南隅 。 半月中 。 畫香波羅蜜多菩薩 。
西北隅 。 半月中 。 畫燒香波羅蜜多菩薩 。
又大圓明下右邊 。 畫降三世明王 。 半月輪 。 漫拏攞中 。 身色奧青 。 三眼四牙 。 大瞋怒形 。 屈左脚向前 。 拽右脚向後 。 於輪中 。 如走勢 。 四臂 。 兩手 。 結三昧耶心鉤印 。 向胸心上 。 左一手 。 曲向耳上 。 把金剛鉤斧 。 右手直向頂峻 。 下把五股 [武*我]# 耽囉 。 周旋生火 。 首冠五智冠閉口 。
左邊 。 畫三角形漫荼囉 。
於中 。 畫不動尊 。 頂有七髻 。 垂一髮 。 於左耳輪 。 咬右邊脣 。 怒開左目 。 右目稍似合 。 頭稍低向右 。 半跏趺坐 。 盤石七寶金山 。 右手把金剛刀 。 周旋生三昧火焰 。 屈於右膝上 。 左手屈臂 。 向外 。 執金剛索 。 身上周圍 。 生三昧火焰 。
上件二明王 。 以天衣朱裙 。 瓔珞環釧 。 白帶莊嚴 。
又兩明王中間 。 畫香爐寶子 。 右三世明王 。 下畫圓明 。 於中置修愈誐者 。 䠒跪 。 手執燒香爐 。
於大圓明上 。 畫七寶傘蓋 。 兩邊各畫 。 三箇首陀會童子 。 半身 。 滿五色雲中 。 以香花爐 。 塗瓶花枝等 。 散於佛上 。
畫像法如上 。 一一皆執本印契 。 形狀色貌 。 勿令相違也 。
復次我今 。 更說修愈 [宜*以]# 者 。 速令成就 。 大悉地故 。
先觀一生補處菩薩 。 最勝大三昧耶像 。 號曰莽賀妹怛唎耶三昧耶 。 亦名慈生三莽地 。 亦名慈生三昧耶 。
像端正微妙第一 。 色如贍部洲檀金色 。 畫像深赤黃色是也 。 首戴五佛智七寶冠 。 種種瓔珞莊嚴 。 天衣環釧 。 鬘花咒索 。 真珠緩帶 。 白帶髮袋等 。
於大圓明中 。 畫大百寶蓮花 。 於蓮花上 。 結跏趺坐 。 入三昧凝定 。 面貌慈軟含笑 。 具三十臂 。 各執寶蓮花 。
於蓮花上 。 皆執本印契 。 各表三昧耶不同 。 有種種身光 。 頂背亦爾 。
初左第一手 。 執蓮花 。 於蓮花上 。 畫法界塔印 。
右第一手 。 執金剛拳 。 舒風幢指右頰 。 令不至三分許 。
次左第二手 。 持蓮花 。 於蓮花上 。 竪畫七寶金輪 。
次右第二手 。 作金剛拳 。 亦舒風幢 。 橫旋弄三股 [武*我]# 耽囉 。
次左第三手 。 準右手竪旋弄 。 五股金剛杵 。
右第三手 。 執金剛鉤 。
次左第四 。 手執蓮華 。 於蓮華上 。 置金剛羂索 。
右第四手 。 倒畫寶螺 。 如旋弄五股杵形 。
次左第五手 。 持寶幢幡 。
右第五手執蓮華 。 於蓮華上 。 畫七寶宮殿 。
次左第六手 。 執數珠 。
右第六手 。 執蓮華 。 於蓮華上 。 置羯磨金剛 。
次左第七手 。 持蓮華 。 於蓮華上 。 置寶金剛 。
右第七手 。 執蓮華 。 於蓮華上 。 置法金剛 。
次左第八手 。 持蓮華 。 於蓮華上 。 畫如來毫相三昧耶 。
右第八手 。 執蓮華 。 於蓮華上 。 畫如來眉形三昧耶 。
次左第九手 。 執蓮華 。 於蓮華上 。 畫如來眼三昧耶 。
右第九手 。 執蓮華 。 於蓮華上 。 畫如來鼻三摩地形 。
次左第十手 。 執持如來耳根三昧耶 。 及三莽地印 。
右第十手 。 持蓮華 。 於蓮華上 。 畫如來舌根三昧耶 。
次左第十一手 。 持如來口三莽地 。
右第十一手 。 持蓮華 。 於蓮華上 。 畫佛心三昧耶 。
次左第十二手 。 持蓮華 。 於蓮華上 。 畫如來臍三摩地 。
右第十二手 。 執蓮華 。 於蓮華上 。 畫如來馬陰藏三摩地 。
次左第十三手 。 持蓮華 。 於蓮華上 。 畫如意摩尼 。
右第十三手 。 持如意棒 。
次左第十四手 。 執如意寶劍 。
右第十四手 。 執如來寶鏡 。
次左第十五手 。 執蓮華 。 於蓮華上 。 畫寶師子 。
右第十五手 。 把金剛杵鐸 。
已上 。 如是三十手 。 皆以金剛拳 。 執寶蓮華 。 於蓮華上置印契 。 皆以繫天帶 。 光焰繞之 。 及以天衣 。 種種莊嚴像 。
左右皆畫 。 十鉢羅 [吉*掌]# 波羅蜜多菩薩 。 前後復畫 。 內外八供養菩薩等 。 各執本契 。 住於圓明 。 皆向慈氏本尊 。 而恭敬相 。 上下諸莊嚴供養具 。 并畫持真言者 。 皆如常法 。
我已略說 。 莽賀怛唎耶三昧耶像法竟 。
復次更說 。 入三莽地 。 省略一尊 。 慈氏之像 。 取一幅絹畫圓明 。 於圓明中 。 心畫本尊 。 慈氏如來 。 結跏趺坐 。 如入三莽地形 。 有兩臂 。 又從手掌 。 持一寶蓮華臺 。 於蓮華臺上 。 畫𡲼嚕左曩佛塔 。
於佛塔上 。 畫大日如來 。 通身寶光 。 皆從光中 。 又化出諸佛世尊 。 如鉢羅 [吉*掌]# 佛母菩薩像 。 以諸佛為光 。 上下莊嚴 。 一如前同 。 對像持誦 。 速得悉地也 。
大漫拏囉品第六
復次我今 。 為修妹怛唎耶法 。 速令證得大悉地 。 是故略說 。 悉地漫拏攞法 。
先簡擇吉宿直日 。 與本法相應 。 擇取勝地已平治 。 取淨土填實平正 。 以瞿莽母移 。 及瞿莽母怛囉 。 并和沈水香末水 。 加持而塗 。
乾訖 。 次取龍腦 。 欝金香相和 。 以真言加持 。 更塗中心 。 皆以真言加持 。 量取十肘 。 或八肘 。 五肘 。 乃至最勝四肘 。 若十肘者 。 五肘為中心圓明 。 五肘分為兩邊 。 若八肘者 。 取四肘為兩邊 。 四肘為中心圓明 。 若四肘 。 分二肘為中心 。 二肘分為兩邊 。 外兩院聖是也 。
又四面二肘 。 分為兩院 。 中心大圓 。 又更分為九圓 。 每圓中 。 各畫佛菩薩等 。 其中心 。 更分為九圓 。 於中心 。 及四面四圓 。 畫本尊 。 及佛為中心 。 各有四波羅蜜等菩薩 。 四隅半月輪 。 各畫四供養菩薩 。 最中心 。 本尊 。 四面 。 四波羅蜜 。 四面四圓 。 四方佛 。 各依本部 。 四智波羅蜜菩薩 。 四隅四內供養 。 四圓 。 各依四部 。 四印母地菩薩 。 四隅 。 隨四方 。 畫本部四攝 。 及外供養印 。
以八金剛界道 。 每金剛界道上 。 畫法界塔印 。 及八寶瓶等 。 一依如常 。 以鮮花插之 。
又第二院 。 分為三道 。 第三院 。 亦如此 。 兩院界道 。 從外第一 。 安位坐聖眾 。 第二位下 。 食飲食等 。 供養之位 。 第三院 。 分作案行 。 行食來往位道 。
第二院從外 。 畫白黃赤 。 三道圍之 。 表三戒定慧之義 。 亦是三身之義 。 亦是三解脫之義 。
第三院最外 。 白黃赤青黑 。 之五道圍之 。 表五智之義 。 亦是五分義 。 亦是五輪之義 。 亦是五部之義 。 通前成八解脫之義 。 中胎 。 表十一地方 。 便為究竟 。 智遏字之義也 。
第二院直東 。 畫𡲼嚕左曩如來 。
左邊 。 畫虛空眼三莽地菩薩 。
右邊 。 畫如來毫相三莽地菩薩 。
又左邊 。 畫妙吉祥童子菩薩 。
右邊 。 畫普賢菩薩 。
又左右 。 畫八大佛頂輪王 。 各依位次畫之 。
北面直北 。 畫觀自在王菩薩 。
左畫得大勢至 。 觀自在菩薩 。
右畫部母白處尊觀自在王菩薩 。
又左邊 。 畫忿怒觀自在王菩薩 。
右畫隨心觀自在王菩薩 。
又左 。 畫一髻觀自在金剛 。
右畫馬頭觀自在金剛 。
又左右分畫 。 七吉祥觀自在菩薩 。
各依次第 。 如法畫之 。
南面 。 畫執金剛藏王祕密主菩薩 。
左畫金剛母菩薩 。
右畫金剛鉤菩薩 。
左畫金剛拳菩薩 。
右畫金剛甲菩薩 。
左畫金剛鎖菩薩 。
右畫金剛槊菩薩 。
左畫金剛牙菩薩 。
右畫金剛忿怒月黶王菩薩 。
左畫金剛甘露瓶菩薩 。
右畫金剛鈴菩薩 。
西面開門 。 門左邊 。 畫降三世尊明王 。
右畫不動尊明王 。
左畫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 。
右畫如意輪觀自在菩薩 。
左畫虛空藏菩薩 。
右畫地藏菩薩 。
左畫除一切蓋障菩薩 。
右畫十一面菩薩 。
又門左右 。 畫難陀龍王 。 及拔難捺愈龍王 。 以守護門者 。 各依左右 。 次第而畫 。 本印作之 。
如上 。 四面四角空間處 。 畫四外供養菩薩 。 當部諸明王等尊 。 各依本部使者 。 如法安置 。 次第畫之 。
次第三院東面 。 從東北角 。 畫大自在天王 。 兼眷屬 。
次南畫東方天 。 以七曜圍繞之 。
次畫大火德天王 。
次正門 。 畫能仁天王 。
次畫日天子 。 七曜圍繞之 。
次東南角 。 畫火仙像 。
以西 。 畫那羅延天王 。
次畫尾嚕荼迦天王 。
次正門 。 畫焰魔法王 。
次畫大黑天 。
次畫鬼子母女天 。
次西南角 。 畫囉訖灑莎王 。
次北 。 畫尾嚕博訖沙天王 。 七曜圍繞之 。
次畫月天子 。 七曜圍繞之 。
次門南 。 畫水天王 。
次門北 。 畫地神天 。
次正門 。 畫地神天王 。
次畫大辯才天女 。
次畫阿素羅王 。
次西北角 。 畫風天女 。
次東畫蘖單拏王 。
次畫藥訖沙王 。
次正北 。 畫多聞天王 。
次畫大功德天女 。
次畫青目天女等 。
如上所說 。 十方天王眾 。 法界神眾 。 一一布列畫之 。 各執本三莽地契 。 形狀瞋怒喜笑 。 慈悲柔軟等面目 。 天衣珠鬘 。 甲冑環釧 。 形勢一看臨時就四種法中 。
如上佛菩薩 。 金剛天眾 。 一一依本法 。 相應作之 。 隨四種漫拏攞 。 方圓三角 。 半月等 。 隨法作之 。
其漫拏攞大小 。 任意作之 。 分半為中 。 圓半為兩邊 。 一一次第置之 。
又於半取兩邊 。 分為兩院 。 又就兩院中 。 每院分為三道 。 從外第一分 。 安置聖眾 。 第二分下 。 供養飲食 。 香花燈 。 塗菓子等 。
第三分辦事者下食等 。 往來之位開面門 。 三方閉 。 若十肘已上門 。 四門寶瓶 。 二十一箇 。 中院 。 安立五箇瓶 。 外兩院 。 各安八箇 。 四每院角 。 四方 。 各安一箇 。 蠟燭準此數 。 安置香爐 。 亦準瓶數 。 用蘇燈九盞 。 中院安置 。
外兩院 。 各四十九盞燈 。 都九十八盞 。 菓食 。 及三白食椀等 。 中院九箇 。 外院各準 。 香爐數同 。 五色綵帛 。 五方鎮坐 。 儭施物等 。
中心五方 。 外院各四方四角 。 安置之 。 本尊倍加食飲施物 。 皆加供養 。 所獻之物 。 皆辟除垢穢 。 今光顯清淨 。 然後供養 。
若不辦上法供養 。 中下亦得 。 若中漫拏攞畫印契 。 若下漫拏攞單 。 畫蓮華臺 。 上畫種子字 。 若更事急 。 不得廣辦漫拏攞 。 單畫名字亦得 。
其瓶不能廣辦 。 都五箇亦得 。 若造五色粉壇亦得 。 供養皆和龍腦 。 欝金香末 。 加持作法 。 然後捻用之 。 餘事準上法同 。
我已略說 。 慈氏大漫拏攞法竟 。
觀一生補處諸佛集會灌頂漫拏攞品第七
我今略說 。 觀一生補處菩薩 。 於知足天上 。 諸佛集會 。 觀一生補處菩薩 。 頂上十方 。 一切補處菩薩 。 諸佛集會 。 亦復如是 。
且觀一世界 。 為一漫拏攞會 。 於彌盧山頂 。 上至有頂 。 下及金剛輪際 。 為一道場宮 。 知足宮為中心 。 中心三重 。 為圓曼拏攞 。 外兩重 。 為方漫拏攞 。
中心第一圓內 。 更分五圓 。 四隅四半月 。 皆置五尊 。 一一界道以寶柱 。 上置法界塔印 。 其中圓明外 。 佛向外禮十方 。 本有法身佛 。 又大圓明內 。 慈氏如來 。 禮我本有法身佛 。
第二院 。 置十方諸佛 。 雲集之像 。 皆執袈裟角印 。
第三院置諸大菩薩 。 雲集之像 。 其佛 。 皆左手 。 執袈裟角 。 為金剛拳 。 置臍下 。 右手曲臂 。 向嬭上 。 展五指颺掌 。
第四院方壇 。 十方諸佛 。 兼菩薩 。 及二侍者 。 八大菩薩 。 各二侍者 。 八大明王 。 并諸侍者 。 悉地仙眾 。 并侍者 。 八大聲聞 。 及四大緣覺等眾 。 皆依本法畫之 。
第五院 。 準上漫拏攞 。 置二十八天 。 及諸三十三天 。 十方結護天神王等 。 又置七曜 。 二十八宿 。 十二宮辰 。 一一依本像法 。
次第如法畫之 。 皆執本印契圖如左 。
其素名嚕山腰 。 以難陀 。 拔難陀龍王 。 相絞三匝盤 。 腰上 。 如天人形 。 頭上有九頭蛇頭 。 腰已上 。 以天形像 。 兩手合掌 。 仰觀天上 。
宮中日天子妃 。 月天子妃 。 及五星十二宮 。 二十八宿等 。 一一如法畫之 。
又從三十三天 。 能仁主王 。 乘白象王 。 無量諸天圍繞 。 諸遏素囉 。 兵馬軍眾 。
又從七金山間 。 及諸遏素囉王 。 各將諸鬼兵 。 打於天眾 。 唯此起世經論中具明 。 不繁更說 。
又世尊 。 從忉利天 。 降七寶階道 。 從天降閻浮提像 。 四洲王并妃 。 形皆如本方 。
又七金山間 。 甘露香水等海 。 其中諸聖而居 。
又諸金山中 。 從皆有諸賢聖 。 地前四十心 。 賢聖十住 。 十信 。 十迴向 。 十行等 。 大獨覺眾 。 并諸大阿羅漢眾 。 四果聖人眾 。 諸大龍王等眾 。 遏素囉 。 蘖嚕拏 。 緊捺攞 。 莽虎囉誐 。 人及非人 。 遍滿七金剛山中 。 無處空間 。 皆是宮殿 。
其七金剛山外 。 鐵圍山間洲 。 并諸小洲 。 各各同類眷屬 。 鐵圍山中 。 處處地獄餓鬼 。 鐵鳥毒龍 。 遍滿山中 。
若欲造 。 次大三莽地像 。 善成就者 。 如上依法畫已 。 作法求悉地 。 持誦三落叉 。 遍於像中心 。 放大光明 。 便抱愈誐者 。 畫像處 。 一時騰空 。 住都史陀天宮 。 面覩慈氏如來 。 摩頂授記 。
若欲具說 。 窮劫不盡 。 我今已略說 。 觀一生補處 。 慈氏菩薩 。 集會灌頂壇法竟 。
護摩品第八
復次 。 我今略說 。 四種念誦 。 及護摩等法 。
次第等略說 。 準前念誦 。 本尊真言 。 依法一一 。 不違法則 。 滿三落叉遍 。 每至落叉數 。 更加如法供養 。 三十萬遍數滿已 。 即祈境界 。 即得本尊指授 。 作四種念誦 。
其四種念誦者 。
初夜 。 為除災念誦 。 每真言上下 。 加薩 [武*我]# 賀二字 。
中夜 。 為降伏諸魔念誦 。 每真言初後 。 加虎𤙖蕟吒三字 。
從後夜 。 至明日出時 。 號曰增益念誦 。 每真言首末 。 稱納莽二字 。
日中 。 為攝召念誦 。 每真言首尾 。 唱紇唎納莽三字 。
其漫拏攞 。 火爐壇形 。 方圓半月 。 三角圖如左 。
四色黃白 。 青赤色等 。 依次第等配之 。 一切諸供養香花燈 。 塗飲食等器物 。 皆準壇色獻之 。
若八肘已下壇 。 用十四箇寶瓶 。 香爐亦準此數 。
若四肘壇者 。 用五寶瓶香爐等 。
若十肘已上壇 。 用三十五瓶 。 或二十一 。 諸物準此 。
其瓶及五穀 。 五寶香末 。 并花水濾 。 用之 。 插諸生花菓穀 。 隨方五色綵 。 一切供養物等 。 皆以辟除法 。 結護加持 。 然後獻之 。
其護摩柴薪 。 用楓香木為柴 。 楪木柏諸菓木 。 句路草等 。 乃至苦練木等 。
若作四種法中 。 各隨本法相應 。 而為柴薪 。 其火爐壇 。 方圓三角 。 半月壇等 。 量取四肘 。 中心 。 掘方圓一肘 。 深亦一肘 。 緣高八指 。 闊四指 。 緣外更安 。 高二寸重緣 。 其諸支不可具說 。 準蘇悉地經用之 。
其火色 。 與本色相應 。 即好 。 其持念人 。 手把辦事 [武*我]# 耽囉 。 及金剛鐸母地子念珠 。 或水精珠 。 隨四種念誦用之 。
其杵鐸作之 。 用五種 。
一 。 金 。 二 。 銀 。 三 。 鉛錫 。 四 。 鍮石 。 五 。 好賓鐵等是 。
并安梵字 。 真言種子字 。 如是作者 。 名為辦事 [武*我]# 耽囉 。 常隨其身 。 每念誦持 。 執持作業 。
我已說四種念誦 。 護忙等法竟 。
分別悉地法品第九
我今略說 。 修慈氏菩薩摩訶薩 。 速證悉地 。 不化肉身 。 往慈氏如來宮中 。 見慈氏菩薩 。 摩頂授記 。 一時下閻浮提 。 同會說法者 。
或若一生中 。 從初念誦 。 至於越三無數劫行 。 即證一生補處三莽地 。 越一百六十種心三度 。 即是度三遏僧祇行 。 即是無相悉地 。
若有相悉地者 。 即本尊指授 。 求如是初作 。 如是悉地 。 即證五地 。 八地已來 。 真言菩薩 。 或現身 。 往知足天上 。 見慈氏菩薩 。
其所成就物者 。 眾多無數 。 不可具陳 。 今省略之 [武*我]# 耽囉者 。 或金銀熟銅賓鐵 。 白檀木 。 紫檀木等 。 五金鑄 。 或五股 。 四股 。 三股 。 二股 。 獨股等 。 臨事 。 取本尊授記 。 如上等物 。 如法加持念誦 。 三相具現 。 即得成 。 執金剛菩薩 。 往慈氏宮 。 得見本尊與 。 摩頂授記 。
若求事法中 。 或求本尊悉地者 。 即取金 。 或銀水精 。 馬腦頗梨 。 或白檀木等 。 作法界塔印 。 即安七粒舍利骨 。 作法念誦 。 三落叉滿 。 其壇上放大光明 。 照愈 [宜*以]# 者頂上 。 便得大悉地 。 形若七歲 。 具足相貌 。 證慈氏身 。
須臾之間 。 往至十方世界 。 一切知足天宮上 。 見慈氏菩薩莽賀薩埵 。 得摩頂授記 。 作大佛事 。 遍十方世界 。 分一身 。 為無數身 。 大作佛事 。 若干世界 。 分身度眾生 。 無盡修行 。 無盡成佛 。 處慈氏宮 。 珊瑚法堂 。 廣作佛事 。 隨意自在 。
若求如意 。 莽尼珠法者 。 取頗梨馬腦 。 水精等珠 。 極明淨妙者 。 加持念誦 。 滿三落叉 。 三相具現 。 即得如意悉地法 。 滿十方世界 。 雨諸七寶 。 施與眾生 。 供養一切 。 諸佛菩薩 。 隨意自在成就也 。
若求如意寶瓶法者 。 取金銀 。 乃至瓷瓶作瓶 。 可受一升已來 。 一依畫壇法畫 。 佛菩薩等 。 三重一層 。 畫之 。 即不著水 。 滿盛白芥子 。 并龍腦香 。 安置本尊前 。 誦真言 。 三十萬遍 。 從瓶口上 。 所畫諸佛菩薩形像上 。 諸天神王等形像上 。 放大光明 。 照觸真言者身上 。 即得寶瓶上悉地 。
其白芥子 。 皆變為如意莽尼珠 。 施與一切眾生 。 所求如意 。 自在寶瓶仙中 。 為轉輪王 。 待慈氏如來下生 。 為作第一會主 。 待賢劫千佛時 。 皆作為轉輪王 。 千佛皆與授記 。 與千佛為應身 。
如是等悉地之法 。 無量無數 。 不可具陳著 。 藥物之數亦 。 不可具陳 。 臨時可知 。 其藥物者 。 一朱砂 。 二牛黃 。 三雄黃 。 四龍腦 。 五水銀 。 上件藥等 。 皆具三種悉地 。
若得火焰現 。 飛空自在者 。 得馱囉尼仙 。 證入五地 。 菩薩之位 。
若得煙者 。 隱形仙中為王 。
若得煖者 。 得世間一切 。 所求善事 。 無不隨意 。 多聞辯才 。 他心道眼 。 無所不通 。
若求長生不死 。 喚神仙索仙藥喫 。 亦得如意自在 。 或得伏藏悉地 。 或得合鍊悉地 。 點化無窮 。 所點銅鐵鉛錫 。 皆成為金 。 貧乏眾生 。 廣施利益 。
若木剋作千佛印 。 若河海洲上 。 印沙為佛塔 。 剋木像印沙 。 成塔三十萬箇 。 每佛每塔前 。 誦真言 。 一百八遍 。 供養香花 。 一一如法念誦 。 最末後塔 。 上放光明 。 照觸愈 [宜*我]# 者頂上 。 便得大悉地 。
證得八地已來 。 菩薩之身 。 須臾之間 。 三千大千世界 。 大火德天王 。 能仁天主等 。 諸大威德天眾 。 八十億俱胝天眾 。 將諸寶臺寶蓋 。 伎樂歌詠 。 讚歎迎將 。 諸佛剎土 。 廣作佛事 。 現世造十惡 。 五逆罪人 。 作此印沙 。 佛像塔像 。 必得大悉地 。 勿令斷絕 。 其印塔作法 。 一如西方塔形 。 中置法身佛像 。
大三昧耶像悉地品第十
如次我今略說 。 成就慈氏 。 大三昧耶像法 。 一依莽賀 。 三莽耶像法 。 一一如法 。 或畫或繡 。 或鑄金銀 。 或剋白檀 。 隨取一色 。 如法而造 。 其像頂上 。 安七粒舍利骨 。 一依如上 。 持誦依法作成就 。 從大三昧耶頂上 。 放大光明 。 照觸愈誐者頂中 。 入體內外明徹 。 狀如七歲 。 童真之形 。 證得八地 。 觀自在三莽地 。 便入同一生補處尊身 。 常說無生三莽地 。
復次有一法 。 取前畫像 。 及繡像等 。 欲求成就 。 大悉地者 。 亦得依上例 。 如法念誦 。 三十萬遍 。 於像頂上 。 放大光明 。 或見像動 。 眼精睛轉 。 便把於像中 。 畫愈誐者處 。 即身騰空 。 而往十方世界 。 三千大千世界 。
一時分身 。 皆覩一生補處 。 慈氏菩薩 。 摩頂授記說法 。 分身無量 。 遍至十方 。 一切世界 。 六趣之中 。 皆應度之 。 若干眾生 。 類無不度 。 不可具說 。
復有一法 。 欲求悉地 。 乏少一切衣服 。 飲食資具 。 香華等物 。 若欲辦求 。 難可覓故 。 即妨道也 。
是故我今 。 略說辟穀服藥 。 而求悉地 。 速得成就 。
其藥名曰 。 桑耳 。 天門冬 。 棗肉豆黃 。 白木桂心 。 又加人參右 。 如上藥等 。 各二兩 。 皆作細末以 。 白蜜和之 。 空腹 。 頓服三彈丸 。 明日減服兩丸 。 後日即減 。 但常服一丸 。 以棗湯 。 及蜜人參等湯 。 皆須煎熟湯下之 。
服藥一 。 劑神仙三十年 。 再服妙藥兩 。 劑得四百五十年 。 第三劑服 。 得五千五百年 。 第四劑服 。 得四萬四千年 。 第五劑服 。 得五億五千年 。 第六劑服 。 與天地齊畢 。 此即名為 。 服藥悉地 。
是故 。 我今略說 。 智者勿生疑慮心 。 每至新服藥 。 即須卻退舊藥 。 以蔡子湯 。 并乾棗湯 。 煎飲滿腹即止 。 更取新進以為度 。 我以略說 。
妹怛利也 。 慈悲憶念 。 本願力故 。 降臨閻浮 。 支那國 。 速證愈誐大悉地 。 親覩尊顏 。 珊瑚殿上 。
灌頂說法悟無生 。
慈氏大日同一體 。
𡲼嚕左那即慈氏 。
一生菩薩即愈誐 。
自心即是母地心 。
母地即是慈氏尊 。
三種無二元一體 。
是故我求如實智 。
中天三藏善無畏 。
甘露飯王釋苗胤 。
五十五殊十三臨 。
任持烏馱釋國土 。
十八捨位讓於兄 。
度那蘭陀脫塵勞 。
多聞博學七百數 。
誦持一百五十藏 。
大乘經論皆十萬 。
棄捨多聞修妙藏 。
祕密三藏及總持 。
并解了義一萬偈 。
明開七種諸聖教 。
五明輪悉無不通 。
有一摩賀支那僧 。
法號釋種喜無畏 。
純陀獻供最末後 。
許可五部阿闍梨 。
是故我今略教授 。
未得許可猶未傳 。
但求無上大悉地 。
不從尊者口傳授 。
輒與一句一偈者 。
不但現世不悉地 。
當來必獲無間獄 。
願諸持念速悉地 。
若人供養此人者 。
供養慈氏同千佛 。
是故我今盡歸命 。
非持誦者所能傳 。
慈氏菩薩略修愈誐念誦法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