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瑛大師著(
丑二觀音廣陳分四寅初陳白古佛授法二次第解結 。 修證三詳演稱體起用 。 四結答所證圓通 。 今初 。
爾時觀世音菩薩 。 即從座起 。 頂禮佛足 。 而白佛言 。
爾時乃大勢至菩薩 。 陳述根大 。 念佛圓通 。 已竟之時 。 以上諸聖 。 但皆略說 。 惟有觀世音 。 殿後廣陳者 。 有三意存焉 。
一 。 以此方眾生 。 耳根最利 。 如文殊選根偈云 。
此方真教體 。
清淨在音聞 。
欲取三摩提 。
實以聞中入 。
二 。 因聞佛教示悟圓入一科中 。 已密選耳根為 。 圓通本根 。 故引古觀世音佛 。 教示從聞思脩法門 。 正是從耳根下手 。
三 。 以阿難偏於多聞 。 不勤定力 。 故詳談修證 。 次第解結之法 。 令阿難得以 。 就路還家 。 下偈文云 。
將聞持佛佛 。
何不自聞聞 。
是以從容陳述也 。 觀去聲世音是以 。 能觀之智 。 觀所觀之境 。 得名因緣有二 。
一 。 約因中修行自利釋 。
依耳根本覺聞性理體 。 起始覺觀照智用 。 不出流緣塵 。 但入流照性 。 觀照能聞世間音聲者是誰 。 此以能聞聞性 。 為所觀境 。 下結答圓通文云 。
我從耳門 。 圓照三昧 。 國入流相 。 得三摩提 。 故彼佛如來 。 歎我善得 。 圓通法門 。 於大會中 。 授記我為 。 觀世音號 。
二 。 約果上應機利他釋 。
如法華經 。 普門品 。 佛答無盡意菩薩所問 。
觀世音菩薩 。 以何因緣 。 名觀世音 。
佛答 。
十方無量眾生 。 受諸苦惱 。 一心稱念 。 觀世音菩薩名者 。 菩薩即時 。 觀其音聲 。 皆得解脫 。
此所觀者 。 世間眾生 。 念菩薩名號音聲 。 而菩薩則尋聲救苦 。 故名觀世音 。 能觀之智是一 。 所觀之境有殊 。 乃繼大勢至之後 。 即從本座而起 。 頂禮佛足 。 仰白佛言 。
世尊 。 憶念我昔 。 無數恒河沙劫 。 於時有佛 。 出現於世 。 名觀世音 。 我於彼佛 。 發菩提心 。 彼佛教我 。 從聞思修 。 入三摩地 。
憶即記憶 。 念即思念 。 乃迴憶追念 。 過去無數劫前之事 。 此是菩薩 。 所得三明中 。 宿命智明 。 劫以恒河沙稱 。 極言過去時之久遠也 。
於 。 即在義 。 在彼之時 。 有一佛出現於世間 。 佛為一大事因緣故 。 出現於世 。 為欲開示眾生 。 本具佛之知見故 。 出現於世 。 為欲令眾生 。 悟入佛之知見故 。 出現於世 。 彼佛亦名觀世音 。 或因中亦由耳根修證故 。 或鑑機宜 。 當從耳根得入故 。 以是立名 。 將自行之法 。 輾轉以化他也 。 佛教從聞思修 。 入三摩地 。 即開示悟入 。 佛之知見 。 開示眾生 。 耳根聞性 。 即是不生不滅之佛性 。 此佛性即本具 。 佛之知見 。 令眾生從聞 。 思 。 修 。 聞即聞佛開示 。 悟明本有佛性 。 為因地心 。 依悟而起思修 。 而得證入 。 本有佛性是正因 。 悟明為了因 。 思修屬緣因 。 緣了有功 。 正因方顯 。 得入佛之知見 。 此為彼佛出世之大因緣也 。 我於彼佛 。 發菩提心 。
此菩薩自述 。 最初發心 。 彼佛即觀世音佛 。 梵語菩提 。 此翻為道 。 發菩提心 。
即發大道心 。 不求人天福報 。 聲聞緣覺 。 乃至權乘 。 諸位菩薩 。 惟依最上乘 。 發菩提心 。 即上求無上菩提 。 道之心也 。
梵語菩提 。 又翻為覺 。 覺有三義 。
本覺 。 始覺 。 究竟覺 。 本覺即眾生本有之佛性 。 一切眾生 。 本來是佛 。 迷而不覺 。 將本覺佛性 。 埋沒於五陰煩惱之中 。 今始覺悟 。 雖迷不失 。 依此始覺智 。 發心勤求 。 究竟覺之佛道 。 是謂發無上菩提心 。 菩提心 。 為心中之王 。 菩薩修行 。 此心為先 。 若不發菩提心 。 一切萬行 。 無從建立 。
華嚴經云 。
忘失菩提心 。 修諸善法 。 是名魔業 。 昔有菩薩 。 往昔遇佛 。 己發菩提心 。 後在世間修行 。 將前所發菩提心忘失 。 並不記憶 。 如是所脩 。 世出世善 。 皆名魔業 。
問 。
出世善法 。 何以亦為魔業 。
答 。
本經五十種陰魔 。 聲聞 。 緣覺 。 亦列其中 。 即此可知 。 皆由不發菩提心故 。 忘失尚爾 。 況不發乎 。 菩提心 。 亦即起信論三心 。
一者直心 。 正念真如法故 。 此念之所以為正者 。 不著二邊 。 起智觀照真如正理 。 即契菩提心體 。
二者深心 。 樂修一切諸善行故 。 好樂修習 。 世出世間 。 自利利他諸善行 。
三者大悲心 。 欲拔一切 。 眾生苦故 。 以平等大悲心 。 拔除一切眾生 。 分段變易 。 二生死苦 。
此二皆發菩提心用 。 今發此心 。 為求無上菩提也 。 菩提心最為貴重 。 初發即如王子處胎 。 貴壓群臣 。 諸佛護念 。 萬聖加被 。 華嚴百喻 。 未足以盡其盛德 。 故我於彼佛 。 先發此心 。 以為因地心也 。
彼佛教我 。 從聞思修者 。 此明秉受法門 。 既發大心 。 須求佛示 。 彼佛即指觀世音佛 。 教我從聞 。 思 。 修三慧下手 。 此之三慧 。 不同常途 。 常途則以聞經解義為聞慧 。 其體即耳識 。 與耳家同時意識 。 所發之勝解 。 思修亦即 。 獨頭意識 。 將所聞之聲教 。 思惟修習 。 此皆不離 。 生滅識心 。 識心為圓通之障礙 。 本經以捨識用根為要旨 。 故三慧不同常途 。
今此聞慧 。 即從耳根聞性妙理 。 所起始覺妙智 。 不聞所聞之聲塵 。 但聞能聞之聞性 。 思慧 。 即正智觀察 。 能聞者是誰 。 不著空 。 有二邊 。 一味反聞聞自性 。 修慧 。 即如幻聞熏聞修 。 念念旋元自歸 。 伏歸元真 。 發本明耀 。 解六結越三空 。 破五陰超五濁 。 全憑無分別智 。 反聞之功 。
入三摩地 。
此即即慧之定 。 由聞教信解 。 而起修證 。 有修中三摩地 。 即從根解結工夫 。 有證中三摩地 。 即寂滅現前境界 。 此有入字 。 乃六結盡解 。 證入圓通 。 之三摩地 。 亦即阿難所請 。 三名中之妙三摩 。 經題中了義修證也 。
寅二次第解結修證 。
初於聞中 。 入流亡所 。 所入既寂 。 動靜二相 。 瞭然不生 。 如是漸增 。 聞所聞盡 。 盡聞不住 。 覺所覺空 。 空覺極圓 。 空所空滅 。 生滅既滅 。 寂滅現前 。
此是妙三摩 。 從根解結之正行 。 一門深入之次第 。 前佛令選擇圓根 。 已密示耳門 。 於解結次第中 。 但列三空 。 意含六結 。 故觀世音 。 陳述圓通 。 具示從淺至深 。 層次分明 。 解六結 。 破五陰 。 以彰修證了義 。 上發菩提心是願 。 此是依願所起之行 。 上秉受法門是教 。 此即依教所起之修也 。
初於聞中者 。
即最初乃於耳根聞性之中 。 下手起修 。 以耳根為所入之妙門 。 以聞性為所照之理境 。 從根中本覺妙理 。 起如幻始覺妙智 。 以智照理 。 聞熏聞修也 。 此聞中二字 。 首宜揀別分明 。 不可錯用因心 。 一非肉耳之中 。 以肉耳浮塵色法 。 不合決定義門 。 二非耳識之中 。 以耳識隨念分別 。 固非菩提正因 。 三非意識之中 。 以意識生死根本 。 正是圓通障礙 。 故阿難請求佛定 。 佛即三番破識 。 欲令捨而去之 。 十番顯見 。 欲令取而用之 。 眼耳雖別 。 其性則同 。 今此聞中 。 即佛所顯之見中也 。 又即如來 。 廣會四科 。 遍融七大 。 所顯三如來藏性之中也 。 又即如來所顯 。 圓湛不生滅性 。 朗照萬法 。 不偏空有 。 中道之中也 。 若能於此 。 體察分明 。 依之為本修因 。 自可圓成果地修證 。
入流亡所者 。
古觀世音佛 。 教示從聞 。 思 。 脩 。 入三摩地 。 觀世音菩薩 。 依教起修 。 初從聞中下手 。 即聞慧 。 此句至生滅既滅 。 即思 。 修二慧 。 寂滅現前 。 即入三摩地 。 入流是對出流為言 。 耳根順聞出流奔聲 。 即結縛之元 。 反聞入流照性 。 即解脫之本 。
故諸佛異口同音 。 告阿難言 。
使汝輪轉 。 生死結根 。 唯汝六根 。 更非他物 。 令汝速證 。 安樂解脫 。 寂靜妙常 。 亦汝六根 。 更非他物 。
觀世音秉教所修之法門 。 正合本師釋迦 。 十方諸佛之意旨 。 入流 。
以觀智為能入 。 耳門為所入 。 入即旋反聞機 。 不出流緣聲 。 而入流照性也 。 又即逆彼無始 。 織妄業流 。 隨順耳根聞性真流 。 入流即是思慧 。 更兼修慧 。 用觀智思惟修非識心 。 分別思惟 。 能聞世間音聲者是誰 。 亦即參究工夫 。 同前不隨分別 。 世間 。 業果 。 眾生三種相續 。 而斷三緣 。 但提起一段疑情 。 驀直參去 。 參聞者是誰 。 綿綿密密 。 無有間斷 。 聲動時 。 參聞聲者是誰 。 聲靜時 。 參聞靜者是誰 。 即同宗門下 。 參看話頭 。 一切時 。 一切處 。 不離一句話頭 。 但彼多用意根 。 此專用耳根 。 為稍異耳 。 同是智光內照 。 如佛所言 。 汝但不循 。 動靜等塵 。 脫黏內伏 。 伏歸元真 。 則智光不外洩 。 所有聲塵 。 不期亡而自亡耳 。
故曰 。
入流亡所 。 入流 。 即是合覺 。 亡所 。 即是背塵 。 背塵合覺 。 為本經妙脩行路 。 至簡要 。 至巧妙之脩法也 。
亡所 。
但於六結中 。 先解聲塵之動結有聲為動 。 祗是初步工夫 。 而得相應 。 此之亡所 。 並非聲塵銷滅 。 惟定功得力 。 而得離塵工夫 。 則聲塵不亡而自亡矣 。 入流 。 是修證圓通總訣 。 亡所 。 是但得初步效驗 。
如永嘉禪師所云 。
流非亡所而不入 。 所非入流而不亡 。 亡所則入流而亡入流則亡所而入 。
凡修禪功者 。 貴在入流耳 。 余二十一歲 。 由閩航海來蘇 。 參常州天甯開和尚學習禪功 。 參 。
如何是我 。 本來面目 。
一句話頭 。 放下一切思想 。 提起一段疑情 。 連參三年 。 誓見自己 。 本來面目 。 了明生死大事 。 至二十四歲冬 。 在禪七之中 。 專切參究 。 乃至飲食 。 不知其味 。 一切時處 。 心光皆照一句話頭 。 至第十日下午 。 二板香止靜後 。 參究得力 。 身心忽空 。 內外虛融 。 定境法樂 。 非言語所能形容 。 一動喜心 。 定境即失 。 後於別枝香 。 欲求定境再現 。 皆不可得 。 禪七考功時 。 將是事陳白冶公和尚 。 則曰 。
汝自後有求定境復現否 。
答曰 。
有 。
乃警之曰 。
切不可求 。 若求則魔得其便 。 汝將為魔眷矣 。
復問 。
如是境界好否 。
公曰 。
不作聖證之心 。 名善境界 。 若作聖解 。 即受群邪 。 此不過用心得力 。 暫得輕安 。 從此進修 。 不著不求 。 悟證有望 。
後閱本經 。 五十種陰魔所述 。 知善知識 。 不可不親近也 。 至二十八歲 。 參浙江甯波天童寺寄禪和尚 。 亦在冬月禪七之中 。 勇猛精進 。 生死心切 。 於第八日晚 。 定境復現 。 較勝於前 。 其樂亦勝 。 自此深信 。 宗門中自有奇特事在 。 後閱楞嚴經 。 於向所未通者 。 無不明了 。 又信本經為禪門關鑰 。 更復悉心研究 。 定能發慧 。 其語亦有徵矣 。 余惜後為叢林供職 。 重興道場 。 辦理慈善 。 主持佛教會務 。 以致自誤禪功 。 未明本分上事 。 雖承緇素群推 。 楞嚴獨步 。 何異說食不飽 。 數寶常貧也 。
又入流亡所 。 實非聞性斷滅 。 但以專切反聞 。 回光返照 。 心光內注 。 所有動塵 。 一一皆亡 。 聞性不滅 。 前佛有云 。
聲於聞中 。 自有生滅 。 非為汝聞 。 聲生聲滅 。 令汝聞性 。 為有為無也 。 然動塵已滅 。 諍塵方現 。 終日惟聞靜塵之境 。 當知靜塵亦是結 。 亦宜解除 。 仍舊不捨思 。 修二慧 。 不緣所聞靜塵 。 參究能聞靜塵者是誰 。 靜塵是境 。 聞性是心 。 若聞靜塵 。 還是出流 。 反聞能聞是誰 。 方是旋聞與聲脫也 。 所入既寂 。 動靜二相 。 瞭然不生者 。
上亡所 。 是解 。 動結 。
此三句乃解靜結 。
動相不過併言而已 。 首句所字 。 即牒上亡所 。 入字 。 即仍舊入流 。 謂所有動塵雖亡 。 仍是反聞入流 。 不捨本脩 。 不住靜境 。 此靜境即是 。 色陰區宇 。 如明目人 。 處大暗室 。 既寂之寂 。 非是境靜之寂 。 乃是動靜二塵 。 到此俱寂之境 。 然所入既寂 。 則動結與靜結俱解 。 聲塵全泯 。 故曰 。
動 。 靜二相 。 瞭然不生 。 此瞭然不生 。 即動 。 靜二種塵相 。 了不可得也 。 此二句亦即既寂之註腳也 。 而工夫到此 。 聲塵動靜二結俱解 。 則色陰破矣 。 如是漸增 。 聞所聞盡者 。
此解根結 。
如是 。 指法之詞 。 指上反聞離塵 。 思修二慧 。 塵中二結已解 。 根結斯現 。 此根乃聚聞於耳 。 結滯為根之根 。 亦復是結 。 亦當解除 。 仍照如是本修之法 。 漸次增進 。 加功用行 。 定力轉深 。 所聞動靜二塵 。 既已瞭然不生 。 能聞之根 。 亦隨所聞以俱盡 。 塵既不緣 。 根無所偶 。 到此則根結亦解 。 無有能受所受 。 則受陰破矣 。 根塵既銷 。 識無從生 。 則想陰亦於此破矣 。 即佛前云 。
此根初解 。 先得人空 。 正齊於此 。 以塵亡根盡識泯 。 人無所依故 。 此中三結 。 亦即佛示 。 六結生起 。 次第中所云 。 勞見發塵 。 今麤三結已解 。 則塵不復發 。 見不復勞矣 。
盡聞不住 。 覺所覺空者 。
此解覺結 。
盡聞二字 。 是牒上能聞與所聞俱盡 。 根塵雙泯之境 。 六用不行 。 惟餘一覺 。 若住此境 。 但得我空 。 未得法空 。 則永墮無為深坑 。 不住者 。 仍復加功用行 。 進觀聞性 。 下句為新證之境 。
正脈云 。
盡聞之後 。 根塵迥脫 。 湛一無邊之境現前 。 故今言覺者 。 即照此境之智也 。 所覺者 。 即此湛一之境也 。 盡聞若住入則境智恒對 。 能所仍存 。 終為勝進之障 。 即溈山所謂 。
具足心境也 。 今言覺所覺空者 。 謂能覺之智 。 與所覺之境 。 二俱空寂 。 泯然無復對待也 。 覺是智分 。 乃屬般若 。 智能契理如何亦空 。 當知此破法執 。 若吝惜此智 。 不肯放捨 。 即是一種愛智之法愛 。 亦復是結 。 亦當解除 。
圓覺經云 。
幻塵滅故 。 幻心亦滅 。 幻心滅故 。 幻智亦滅 。 幻智滅故 。 幻滅亦滅 。 幻滅滅故 。 非幻不滅 。
彼文全同此之解結工夫 。 今此覺結 。 即彼幻智 。 亦即佛示 。 六結生起次第 。 智見妄發 。 發妄不息 。 今覺結已解 。 則知見不發 。 妄不相續矣 。 空覺極圓 。 空所空滅者 。
此解空結 。
空即覺所覺空之空 。 覺即能覺之與所覺 。 由有此空 。 空彼能所二覺 。 則覺結雖解 。 空亦是結 。 亦當解除 。 以能空所空 。 二俱宛在 。 空性未圓 。 若恪惜空理 。 不肯放捨 。 即是愛理之法愛 。 還要入流照性 。 加功用行 。 參究空何所依 。 究而極之 。 以求圓滿空性 。
空所空滅者 。
非惟所空之智境滅 。 即能空之空亦滅 。 如以木鑽木 。 火出木燒 。 二俱滅矣 。 今空結已解 。 則行陰破矣 。 亦即佛言 。 空性圓明 。 成法解脫 。 正齊於此 。 已得俱空之境 。
生滅既滅 。 寂滅現前者 。
此解滅結 。
生滅二字 。 總指諸結而言 。 動滅靜生 。 靜滅根生 。 根滅覺生 。 覺滅空生 。 空滅滅生 。 六結皆生滅法 。 故滅結亦當解除 。 此結不解 。 恒住俱空之境 。 猶為圓通細障 。 即同 。
百尺竿頭坐的人 。 雖然得法未為真 。 百尺竿頭重進步 。 十方剎土現全身 。
惟是此結 。 最難解除 。 禪門謂之末後牢關 。 到此境界 。 不肯進步 。 又謂之貼肉布衫難脫 。 此結一解 。 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 。 同圓覺經 。 迷智四相之壽者相 。 一我相 。 心所證者 。 以所證涅槃 。 認為我體 。 二人相 。 心所悟者 。 悟知所證之非 。 三眾生相 。 心所了者 。 了前悟證俱非 。 四壽者相 。 心所覺者 。 覺前前非 。 認己為是 。 即住此相中 。 深生法愛 。 譬如有人 。 不肯斷命 。 祖師門下 。 謂之命根不斷也 。 故仍須 。 入流照性 。 返窮流根 。 滅相迥脫 。 至不生滅 。 方是到家時節 。 既滅者 。 即觀智還元 。 一切生滅 。 悉皆滅已 。 此去更無可滅 。 此滅結 。 即佛前示 。 六結次第生起之第一結 。 由汝無始 。 心性狂亂 。 今六結盡解 。 五陰全破 。 狂心已歇 。 歇即菩提 。 亦即佛云 。
解脫法已 。 俱空不生 。 妄窮真露 。 寂滅真理現前 。 所謂寂滅者 。 此寂非對動之寂 。 從無始來 。 本自不動之寂也 。 此滅非對生之滅 。 從無始來 。 本自無生之滅也 。 虛心絕待 。 妙體孤圓 。 即如來藏 。 妙真如性 。 亦即一乘 。 寂滅場地 。 為真心之全體 。 前佛云 。
是名菩薩 。 從三摩地 。 得無生忍 。 上解六結 。 是從聞 。 思 。 修 。 此寂滅現前 。 是入三摩地 。 得證圓通 。 古觀世音佛 。 所授之法 。 與釋迦如來 。 解結修證 。 無二無別 。 既得寂滅現前 。 親證藏性 。 而入首楞嚴三昧 。 當登圓教初住之位 。 下忽然超越之下 。 皆稱全體所起之大用也 。
正脈云 。
通前次第解結一科 。 會於四卷末節 。
入流 。 即守於真常 。 亡所 。 即棄諸生滅 。 盡聞即根塵識心 。 應念銷落 。 覺所覺空 。 與空所空滅 。 即想相為塵 。 識情為垢 。 二俱遠離 。 寂滅現前 。 即法眼清明 。 毫無差爽矣 。 若會永嘉奢摩他文 。 入流即息念 。 亡所即亡塵 。 亦應倣其文云 。
流非亡所而不入 。 所非入流而不亡 。 亡所則入流而亡 。 入流則亡所而入 。
此四句可齊動靜不生 。
又云 。
亡所而入 。 則入無能入 。 入流而亡 。 則亡無所亡 。
此四句根塵俱泯 。 可齊於聞所聞盡 。
又云 。
亡無所亡 。 則塵遺非對 。 入無能入 。 則念滅非知 。
此四句無對無知 。 可齊於覺所覺空 。
又云 。
知滅對遺 。 一向冥寂 。
此二句可齊於 。 空所空滅 。
又云 。
闃爾無寄 。 妙性天然 。
此二句可齊於 。 生滅既滅 。 寂滅現前 。 亦似吻合 。 而無聞矣 。 但永嘉似乎 。 都攝六根 。 或專攝意根 。 此經乃專攝耳根為異耳 。 又永嘉方談最初銷顯 。 向後更有脩治 。 斯經已談深證高位 。 向後惟彰發用 。 今與合會而觀 。 節文宛似 。 令知圓頓初後 。 無有異心 。 行者不可委為高位 。 視為不切己也 。
寅三詳演稱體起用 。 分二卯初標列二本二承演三科 。 今初 。
忽然超越 。 世出世間 。 十方圓明 。 獲二殊勝 。
上是菩薩修證圓通 。 自利之因行 。 下是菩薩稱體起用 。 利他之妙行 。 自利之行 。 言之甚略 。 利他之行 。 演之甚詳 。 中有二意 。
一 。 從根解結 。 佛於第二決定義門 。 已令選擇圓根 。 一門深入 。 脫黏內伏 。 併示解結次第 。 入三摩地 。 至為明晰 。 何勞多述 。
二 。 詳演果用 。 無作妙力 。 自在成就 。 乃為激發回小向大之機 。 令起羨慕 。 立志欣修 。 不得不為廣陳也 。 忽然超越者 。
即從聞思修 。 最後一剎那 。 證圓通體 。 發自在用時也 。 超越乃解脫無礙之義 。 寂滅真體 。 本自圓明 。 六凡為我執所礙 。 不能超越世間 。 三乘為法執所礙 。 不能超越出世間 。 菩薩入三摩地 。 我法雙空 。 俱空亦復不生 。 故得超越 。 世出世間 。 十方圓明 。
即四卷佛云 。
我以不滅不生 。 合如來藏 。 而如來藏 。 惟妙覺明 。 圓照法界 。
菩薩亦復如是 。
指掌云 。
十方所有諸法 。 無非自性光明 。 周遍圓滿 。
古德云 。
盡大地是自己光明 。 無一法不在光明裏者 。 獲二殊勝 。
此總標大用 。 即上合下同之二 。 權小莫及 。 故稱殊勝 。
一者上合 。 十方諸佛 。 本妙覺心 。 與佛如來 。 同一慈力 。
此下二節 。 別明大用 。 菩薩已證心佛眾生 。 三無差別之理 。 故得上合十方諸佛 。 所證本來妙覺真心 。 此心佛與菩薩眾生 。 無二無別 。
即金剛經所云 。
是法平等 。 無有高下 。
者是也 。 上合即與佛同其體 。 同一慈力 。 即與佛同其用 。 佛運無緣無所不緣慈 。 度有情界 。 下三十二應 。 即同其用也 。
二者下合 。 十方一切 。 六道眾生 。 與諸眾生 。 同一悲仰 。
下合眾生 。 亦應有本妙覺心一句 。 文略例上可知 。 此亦與生同其體 。 生佛雖殊 。 其體一致 。 同一悲仰 。
即與眾生同其用 。 眾生與佛 。 其體雖同 。 其用則異 。 悲者悲哀 。 仰者仰望 。 眾生身罹苦難 。 哀求拔苦 。 希望與樂 。 菩薩同其用 。 故施無畏力 。 下十四無畏 。 即同其用也 。
卯二承演三科分三辰初三十二應 。 二十四無畏 。 三四不思議 。 辰初分三巳初標承慈力二條陳妙應三結名出由 。 今初 。
世尊 。 由我供養 。 觀音如來 。 蒙彼如來 。 授我如幻 。 聞熏聞脩 。 金剛三昧 。 與佛如來 。 同慈力故 。 令我身成 。 三十二應 。 入諸國土 。
此為妙應體用洪源 。 世尊 。 乃稱呼釋迦 。 為六凡有情世間 。 三乘正覺世間 。 九法界之所共尊也 。 又即超九界以獨尊之稱 。 觀音如來 。 即菩薩因地本師 。 由我供養 。 不出二種 。
一 。 供養佛身 。
侍奉左右 。 執勞服役 。 二 。 供養佛心 。
依教起修 。 暢佛本懷 。 蒙彼如來 。
即觀音如來 。 傳授耳根修證法門 。 如幻聞熏聞修 。 金剛三昧者 。
如幻是喻 。 聞熏聞修是法 。 金剛三昧亦然 。 上聞字 。 指本覺聞性內熏 。 熏起始覺之智 。 下聞修 。 即始覺反聞修習 。 入流照性之功 。 此種修法 。 無修而修 。 修即無修 。 喻如幻事 。 從無而有 。 有即非有 。 修成而得三昧 。 名曰金剛三昧 。 修即入流照性 。 照破五陰 。 解除六結 。 返窮流根 。 至不生滅 。 澈法底源 。 無動無壞 。 究竟堅固 。 喻如金剛 。 堅固不壞 。 三昧是梵語 。 此云正定 。 即首楞嚴大定 。 證此定為得圓通 。 與佛如來 。 同慈力故 。
既證圓通 。 與佛同其體 。 故能與佛如來同其用 。 下令我身成 。 三十二應 。 入諸國土 。
即應機所起之妙用也 。 此用 。 即菩薩所得 。 三輪不思議業用 。
一 。 身輪不思議 。
一身能現無量身 。 應以何身得度 。 即現何身 。
溫陵曰 。
三十二應者 。 現十法界身 。 圓應群機也 。
二 。 口輪不思議 。
一口能說無量法 。 應以何法得度 。 即說何法 。 說皆契理契機也 。 三 。 意輪不思議 。
一意能鑒無量機 。 一切眾生 。 根性不等 。 樂欲不同 。 或樂有為 。 或樂無為 。 或樂入世 。 或樂出世 。 菩薩鑒機既定 。 乃為現身說法 。 善巧方便 。 輪有運載之義 。 以此三輪 。 入諸國土 。 即十方諸國土 。 無剎不現身 。 普載迷倫 。 同躋覺地也 。
巳二條陳妙應分六午初應求聖乘二應求諸天三應求人趣四應離八部五應人修人六應離非人 。 今初 。
世尊 。 若諸菩薩 。 入三摩地 。 進修無漏 。 勝解現圓 。 我現佛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解脫 。
此應菩薩所求 。 以菩薩志在菩提 。 故現佛身 。 其餘前三 。 則現聖身 。 下皆現同類身 。 若諸菩薩 。
諸是助語詞 。 若作多解亦可 。 菩薩則該權實諸位 。 權實雖復不同 。 而希望成佛 。 則一而已 。 三摩地 。
即所修法門之正定 。 有相似位 。 分證位差別 。 無漏 。 勝解亦然 。 勝解現圓 。
各隨所修法門 。 無閒道 。 因行已滿 。 將入解脫道 。 所起殊勝之解 。 將現圓滿 。 而未滿之時 。 以下諸位 。 勝解之字雖同 。 其義有異 。 即本科亦當作二種解 。 若相似位菩薩 。 入相似三摩地 。 進修中道無漏 。 則分證勝解現圓 。 若分證位菩薩 。 入分證三摩地 。 進修金剛無漏 。 則究竟勝解現圓 。 大士即現佛身 。 為說頓入佛乘之法 。 令得分證解脫 。 或究竟解脫 。
問 。
大士證入圓通 。 但登圓教初住之位 。 如何能現佛身 。 而為等覺菩薩說法 。
答 。
初住能分身百界 。 八相成道 。 豈不能為等覺說法 。 又大士近跡 。 雖在初住 。 約其遠本 。 早成正法明如來 。 是為等覺說法 。 理無可疑 。
若諸有學 。 寂靜妙明 。 勝妙現圓 。 我於彼前 。 現獨覺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解脫 。
此現獨覺身 。 三科皆云 。 有學者 。 以未證無學位故 。 獨覺者 。 出無佛世 。 觀物變化 。 自覺無生 。 故號獨覺 。 若諸有學 。 志求獨覺者 。 寂靜妙明 。
即在修道位中 。 樂獨善寂 。 曰寂靜 。 求自然慧 。 曰妙明 。 勝妙現圓者 。
殊勝妙慧即自然慧將現圓滿之相 。 如鑽木取火 。 已得煖相 。 其火將出 。 未出之時 。 我於彼有學之前 。 現獨覺身 。 應其所求 。 令易信從 。 為說無生之法 。 令其解脫 。 見思煩惱 。 而證無學之位 。 此非天然外道 。 以多生熏習小教 。 今出無佛世 。 覽物榮枯 。 觸境悟道也 。
若諸有學 。 斷十二緣 。 緣斷勝性 。 勝妙現圓 。 我於彼前 。 現緣覺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解脫 。
此現緣覺身 。 秉佛十二因緣之教 。 覺悟無生之理 。 故稱緣覺 。 十二因緣 。 有流轉還滅二門 。
一流轉門 。 謂遷流不息 。 輪轉生死 。 二還滅門 。 謂復還本性 。 滅諸生死 。 順觀流轉門 。 乃知生起次第 。 有十二支 。 又名十二有支 。 不出惑 。 業 。 苦三 。 而成三世因果 。
無明緣行 。 行即業行 。 由無明惑而來 。 此是過去 。 世惑業二支因 。 行緣識即投胎時第八識 。 識緣名色 。 胎中心色和合 。 名即是心 。 以心無形相 。 但名而已 。 心即投胎之想愛 。 色投胎中父精母血 。 名色緣六入 。 即一身所具六根 。 而能入塵 。 六入緣觸孩童時 。 六根觸對於六塵 。 觸緣受稍長 。 根塵相對 。 便知領受 。 此現在世五支果 。 受緣愛成人時 。 對順境則生愛 。 逆境則生憎 。 說愛憎含其中 。 此是現在世之惑 。 愛緣取 。 取緣有此二支 。 是現在世之業 。 取是業之初 。 有是業之成 。 有緣生即未來世受生 。 生緣老死 。 即來生由少而老 。 由老而死 。 此二支 。 乃未來世之苦果 。 此十二支 。 連環鉤鎖 。 相續不斷 。 從因感果 。 果上再造因 。 由因再感果 。 惑 。 業 。 苦三 。 循環無已 。 生死不息 。 故曰流轉門 。 逆觀還滅門 。 得悟無生之理 。 無明滅 。 則行滅 。 乃至生滅 。 則老死滅 。 今云斷十二緣 。 乃約還滅門說 。 緣斷勝性者 。
勝性即無生理性 。 以超世間法故稱勝 。 此性必由緣斷而顯 。 故曰 。
緣斷勝性 。 勝妙 。 以悟因緣性空 。 故稱勝妙 。 正在勝妙將現圓滿 。 未滿之時 。 我於彼有學之前 。 現緣覺身 。 慰其所求 。 而為說緣生無性之法 。 令其解脫 。 分段生死 。 而證緣覺之果 。
若諸有學 。 得四諦空 。 修道入滅 。 勝性現圓 。 我於彼前 。 現聲聞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解脫 。
此現聲聞身 。 若諸有學 。 在見道位中 。 以八忍八智十六心 。 斷四諦下惑 。 見惑已斷 。 曰得四諦空 。 而入修道位 。 斷三界思惑 。 八十一品 。 品品皆證一分 。 擇滅無為 。 故曰修道入滅 。 勝性 。 即滅諦無生之性 。 將現圓滿之時 。 如未雨已先得雲 。 我即於有學之前 。 現聲聞身 。 投其所好 。 為說滅諦無生之法 。 令其解脫 。 世間諸漏 。 超出三界 。 而入方便有餘土涅槃 。
午二應求諸天分二未初天王二天臣 。 今初 。
若諸眾生 。 欲心明悟 。 不犯欲塵 。 欲身清淨 。 我於彼前 。 現梵王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解脫 。
此現梵王身 。 若諸眾生 。 指在欲界之眾生 。 欲心明悟者 。
對婬欲一事 。 心得明悟 。 了知慾為招苦之本 。 欲由愛生 。 身因欲有 。 身為眾苦所集 。 無非婬欲之所招致 。 故持戒修身 。 不犯欲塵 。 令此欲身 。 而得清淨 。 清淨乃是生梵之因 。 故我於彼眾生之前 。 現梵王身 。 為說四無量心 。 及出欲論 。 教脩離欲定 。 此定若成 。 可以超出欲界 。 上生色界 。 不由胎生 。 乃是化生 。 身相莊嚴清淨 。 令得解脫 。 欲界苦麤障 。 而得色界淨妙離也 。
若諸眾生 。 欲為天主 。 統領諸天 。 我於彼前 。 現帝釋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帝釋身 。 若諸眾生 。 或為人道 。 或是初二天天人 。 願為忉利天主 。 梵語忉利 。 此云三十三 。 為六欲天第二天 。 在須彌山頂 。 東西南北各八天 。 帝釋天主 。 住善見城 。 居中一天 。 合成三十三天 。 不惟統領 。 忉利諸天 。 兼統四天王 。 我則應其所求 。 故於彼前 。 現帝釋身 。 即忉利天主 。 釋提桓因 。 此云能為主 。 而為說法者 。 說上品十善 。 及種種善論 。 令其成就 。 帝釋之果 。
若諸眾生 。 欲身自在 。 遊行十方 。 我於彼前 。 現自在天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自在天身 。 若諸眾生 。 指人倫及欲界諸天 。 欲得此身 。 逍遙自在 。 遊行十方 。 而無阻礙 。 我於彼前 。 現他化自在天身 。 謂此天樂具 。 他天化作 。 自在受用 。 福報超勝 。 居欲界頂 。 而為說上品十善等法 。 令其成就 。 自在天福報 。 或云六天別有魔王宮 。 亦自在攝 。
若諸眾生 。 欲身自在 。 飛行虛空 。 我於彼前 。 現大自在天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大自在天身 。 若諸眾生 。 指欲界天人 。 欲得此身自在 。 而能飛行虛空 。 上云遊行十方 。 不過六欲四洲之十方 。 此云飛行虛空 。 飛行較遊行為勝 。 此虛空 。 乃大千世界之虛空 。 因大千世界 。 上覆以四禪天 。 大自在天 。 即色界頂天 。 世間福報最勝 。 得大自在也 。 我應其所求 。 即現大自在天身 。 而為說上上品十善 。 四禪四無量心 。 令其成就 。 最勝果報 。 有謂此天 。 即摩醯首羅天王 。 有三目八臂 。 騎白牛 。 執白拂 。 能飛行虛空者 。
未二天臣 。
若諸眾生 。 愛統鬼神 。 救護國土 。 我於彼前 。 現天大將軍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天大將軍身 。 若諸眾生 。
指人道及八部 。 心愛統領鬼神 。 乃八部鬼神 。 無福德曰鬼 。 有福德曰神 。
正脈云 。
四王主帥 。 各有八將 。 韋馱為上首 。 金光明經 。 散脂為大將 。 統領二十八部 。 巡遊世間 。
今云愛統鬼神 。 即欲求天大將軍身也 。 救護國土者 。
即巡視世間一切國土 。 除妖降福 。 賞善罰惡耳 。 我則應其所求 。 即於彼前 。 現天大將軍身 。 而為說五戒十善 。 及秘密神咒 。 呼召鬼神之法 。 令其成就威勇 。 保護蒼生也 。
若諸眾生 。 愛統世界 。 保護眾生 。 我於彼前 。 現四天王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四天王身 。 若諸眾生 。 指人類眾生 。 及四天天眾 。 愛統世間四大部洲 。 保護各國眾生 。 我則應其所求 。 即於彼前 。 現四天王身 。 為說上品十善 。 及護國安民之法 。 令其成就 。 統領世界之願 。 四王居須彌山腰 。 為帝釋外臣 。 故列天臣 。 東方持國天王 。 居黃金埵 。 領乾闥婆 。 富單那二部 。 南方增長天王 。 居琉璃埵 。 領鳩槃荼 。 薜荔多二部 。 西方廣目天王 。 居白銀埵 。 領比舍闍 。 莫呼落伽二部 。 北方多聞天王 。 居水晶埵 。 領藥叉 。 羅剎二部 。
若諸眾生 。 愛生天宮 。 驅使鬼神 。 我於彼前 。 現四天王 。 國太子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天王太子身 。 若諸眾生 。 指人倫及四天人民 。 有志愛生四天王宮 。 為太子 。 能驅遣使令一切鬼神 。 鬼即八部 。 神即四王 。 各八大將軍之屬 。 或有鬼神作祟 。 擾亂人間 。 四王太子 。 而能制止 。 設有違制 。 則遣大力鬼神 。 或天大將軍 。 而降伏之 。 輔助天王 。 保護眾生 。 我則應其所求 。 即現四天王 。 國太子身 。 而為說皈依齋戒 。 十善符咒之法 。 令得成就 。 其志願也 。
大吉義經云 。
護世四王 。 各有九十一子 。 姿貌端正 。 有大勢力 。 即那吒之類 。
灌頂疏云 。
唐天寶間 。 西番五國 。 來寇西安 。 國軍莫能禦 。 玄宗詔不空三藏入內 。 持念護國仁王阤羅尼 。 方二七遍 。 忽見神將五百 。 荷戈殿前 。
對曰 。
北方天王 。 第二子獨健 。 往救西安 。 寇進攻 。 仰見無數天兵天將 。 布陳空中 。 寇畏歎曰 。
中國有聖人 。 未可犯也 。 即退兵 。 隨即表奏 。 帝喜 。 因敕諸道府州 。 各建天王殿以祀之 。
海內大剎 。 皆有天王 。 即此由來矣 。
二應求諸天竟 。
午三應求人趣分四未初王臣人民二秉教男女三世諦婦女四童真男女 。 今初 。
若諸眾生 。 樂為人王 。 我於彼前 。 現人王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王身 。 溫陵戒環法師曰 。
自金輪以至粟散 。 皆為人王 。 釋曰 。 世間人王有五 。
一 。 金輪王 。 即轉輪聖王 。 亦具三十二相 。 有七寶隨身 。 人中最上 。 無能勝者 。 即王位時 。 有金輪寶 。 從空飛下 。 而至其前 。 乘此輪寶 。 一日能遊行東西 。 南北四大部洲 。 各國莫不服從 。 以十善化世 。 得王去聲 。 一四天下 。 二 。 象寶有白象王 。 三 。 馬寶 。 名勇疾風 。 四 。 將軍寶 。 又稱主兵臣寶 。 名離垢眼 。 五 。 主藏臣寶 。 財寶隨身 。 同輪王出遊 。 不必帶諸財寶 。 王欲布施時 。 但有土地 。 藏臣令掘 。 取用不盡 。 六 。 寶藏瓶 。 王隨身攜帶 。 欲要何物 。 能如輪王之意 。 一一出生 。 七 。 女寶 。 即輪王第一夫人 。 名淨妙德 。 能輔王化 。 各國人民 。 受王之化 。 悉修十善 。 世無惡人 。 此亦福報所感也 。 銀輪王 。 即王位時 。 有銀輪寶 。 從空飛至 。 乘之一日能遊行東西南三洲 。 除北洲 。 王去聲三天下 。 各國悉皆服從 。 三 。 銅輪王 。 有銅輪寶 。 能遊行東南二洲 。 各國歸其統領 。 四 。 鐵輪王 。 有鐵輪寶 。 能遊行南洲一洲 。 所有各國 。 皆歸統轄 。 如阿育王者是也 。 五 。 粟散王 。 即各國小王 。 如散佈其粟 。 遍地皆是 。 若諸眾生 。
指人倫 。 樂為人王 。
王者往也 。 懷仁布德 。 四方歸往 。 欲為有道之君 。 治理邦國者也 。 我於彼前 。 現人王身 。 為說五戒十善 。 以為生貴之因 。 及說帝王德業 。 熏成隔生之種 。 令其成就善因 。 而獲福果 。
問 。
心懷篡逆 。 窺竊神器 。 未知菩薩亦為現身說法否 。
答 。
菩薩志在利生 。 豈肯助逆 。
若諸眾生 。 愛主族姓 。 世間推讓 。 我於彼前 。 現長者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長者身 。 我國年高德重 。 即可稱為長者 。 西域長者 。 頗不易稱 。 須具十德 。
一 。 姓貴 。 謂剎利尊姓 。 貴族大家 。 二 。 位高 。 謂宰輔丞相 。 朝中老臣 。 三 。 大富 。 謂豐饒財寶 。 充裕倉廩 。 四 。 威猛 。 謂霜威嚴重 。 望之可畏 。 五 。 智深 。 謂心如日月 。 慧燦珠璣 。 六 。 年耆 。 謂耆年宿德 。 老當益壯 。 七 。 行淨 。 謂矩範堪親 。 楷模足式 。 八 。 禮備 。 謂威儀庠序 。 接物和光 。 九 。 上歎 。 謂上為王者 。 之所稱歎 。 十 。 下歸 。 謂下為人民之所依歸 。 具此十德 。 方稱長者 。 故列宰官之前 。 若諸眾生 。 愛主一族同姓 。 併願為世間所推重 。 到處讓居上首者 。 我於彼前 。 現長者身 。 為說博施濟眾 。 仁民愛物之法 。 令其成就 。
若諸眾生 。 愛談名言 。 清淨自居 。 我於彼前 。 現居士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居士身 。 若諸眾生 。 愛談古今名人 。 嘉言典章 。 可以垂範作則 。 以訓於世 。 清淨自居者 。
身處塵勞 。 心恒清淨 。 不染世欲 。 以道自居 。 我於彼前 。 現居士身 。 為說清心寡慾 。 潔己脩身之法 。 令其成就 。 居士乃以道自居之士 。 即在俗修行者 。 有有德有位者 。 如蘇東坡之類 。 有有德無位者 。 如王通 。 邵雍之流 。 隱淪不仕者 。
若諸眾生 。 愛治國土 。 剖斷邦邑 。 我於彼前 。 現宰官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宰官身 。 若諸眾生 。 愛治理國家領土 。 輔佐政治 。
溫陵謂 。
三臺輔相是也 。 能為朝廷 。 整綱立紀 。 能為民間 。 易俗移風 。 剖斷邦邑者 。
大者為邦如省 。 小者為邑即縣 。 剖乃剖雪冤屈 。 斷則決斷是非 。 如片言折獄 。 訟簡刑清者也 。 我於彼前 。 現宰官身 。
宰者治也 。 官者公也 。 上自三臺輔相 。 下至州牧縣長 。 皆名宰官 。 菩薩現身 。 為說脩齊治平 。 護國愛民之法 。 令其成就 。
若諸眾生 。 愛諸數術 。 攝衛自居 。 我於彼前 。 現婆羅門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婆羅門身 。 若諸眾生 。 愛諸數術 。 攝衛自居者 。
謂有一類眾生 。 愛好天文地理 。 陰陽度數 。 曰數 。 醫卜命相 。 咒水書符 。 曰術 。 調攝身心 。 節勞靜神 。 曰攝 。 保衛生命 。 固精養氣 。 曰衛 。 如前文所云 。
求太陰精 。 用和幻藥 。 可以益壽 。 可以脩世 。 以此數術 。 攝衛自居 。 不求他學也 。
我於彼前 。 現婆羅門身 。
婆羅門 。 此云淨裔 。 謂此是劫初 。 梵天苗裔 。 苗裔即後裔 。 梵者淨也 。 又云梵志 。 以彼志在梵天故 。 菩薩現身 。 為說世智 。 調氣煉神之法 。 令其成就 。 數術攝衛之學也 。
未二秉教男女 。
若有男子 。 好學出家 。 持諸戒律 。 我於彼前 。 現比丘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比丘身 。 若有男子 。 好學出家 。
此是在俗男子 。 心厭塵勞 。 好學佛法 。 是以割愛辭親 。 捨俗出家 。 持諸戒律 。
初出家所受之 。 沙彌十戒 。 進受比丘 。 二百五十戒 。 比丘名含三義 。 即五不翻中 。 多含不翻 。 三義者 。
一 。 乞士 。
謂內乞法以資慧命 。 外乞食以養身命 。
二 。 怖魔 。
謂受比丘戒 。 登壇白四羯磨時 。 地行夜叉讚善 。 空行夜叉 。 天行夜叉 。 亦復讚善 。 輾轉聲傳六天 。 魔王聞之生怖 。 怖懼魔界減少 。 佛界增多 。
三 。 破惡 。
修持淨戒 。 能破身口七支之惡 。 我即現比丘身 。 為說戒 。 定 。 慧學 。 清白梵行之法 。 令其成就 。
若有女人 。 好學出家 。 持諸禁戒 。 我於彼前 。 現比丘尼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比丘尼身 。 若有女人 。 既厭塵勞之累 。 復嫌五障之軀 。
一者 。 不得作梵天王 。 二者 。 不得作帝釋 。 三者 。 不得作魔王 。 四者 。 不得作轉輪聖王 。 五者 。 不得作佛 。
好樂學道脩行 。 出離世俗之家 。 持諸禁戒者 。
諸字包括之辭 。 尼有三百四十八戒 。 餘諸八敬等法 。 皆為佛所制禁戒 。 尼此云女 。 比丘尼 。 女人出家 。 受具戒者 。 我現比丘尼身 。 合其所慕 。 而為說法 。
即離染清淨 。 精脩梵行之法 。 令其具足三學 。 成就五德也 。 上現出家 。 秉教二眾 。
若有男子 。 樂持五戒 。 我於彼前 。 現優婆塞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若有女子 。 五戒自居 。 我於彼前 。 現優婆夷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在家秉教二眾 。 設若有男子 。 志慕佛教 。 不能捨俗出家 。 但好樂去聲 。 受持五戒 。 五戒為出家 。 在家 。 通脩之戒 。 即殺 。 盜 。 婬 。 妄 。 酒 。
一不殺害生命 。 恒存仁愛慈心 。 二不偷盜財物 。 見利自當思義 。 三不姦婬男女 。 在家之眾 。 惟戒邪婬 。 夫妻正婬 。 仍當節欲 。 克守世間禮教 。 四不虛妄語言 。 履踐信實之道 。 上四殺 。 盜 。 婬 。 妄是根本戒 。 又為性業 。 本性即是罪業 。 不特受戒者犯之有罪 。 不受之人犯之 。 國法亦皆治罪 。 五不飲酒昏迷 。 而失本有智性 。 酒本無罪 。 飲之昏迷失性 。 醉後糊塗 。 能為造罪之因 。 是為遮業 。 故佛遮止 。 不許飲酒 。 經中具說 。 飲酒有三十六種過失 。
古時夏禹王 。 有臣名儀狄 。 制酒佳味 。 進貢於禹王 。 禹王飲之 。 知此酒能誤害於人 。 遂將儀狄貶於蘇海 。 又古有優婆塞 。 因酒而破五戒 。
因酒戒不能持 。 一日有酒無餚 。 鄰舍走來一雞 。 遂將盜藏 。 鄰舍覓雞 。 問曰見否 。 妄言不見 。 少頃殺而烹之 。 以酒燉雞 。 鄰婦聞氣味生疑 。 故來探視 。 遂留同飲同食 。 醉後調戲成姦 。 是則因酒 。 而五戒全破也 。
此之男女 。 身處塵勞 。 樂持五戒 。
欲以五戒自居 。 即自守也 。 以修其身 。 我於彼前 。 現優婆塞身 。
此云近事男 。 可以親近承事 。 三寶之男子 。 現優婆夷身 。
即近事女 。 為說五戒 。 為人道因 。 五戒全持 。 則為上等人 。 若持四戒 。 未免美中不足 。 若持三戒 。 則為中等之人 。 如持二戒 。 則為中人以下 。 但持一戒 。 亦可不失人身 。 此人前生 。 持戒太少 。 雖得人身 。 極為愚癡苦惱 。 應當持滿分戒即五戒全持 。 此五戒 。 即儒教仁 。 義 。 禮 。 智 。 信五常 。 不殺仁也 。 不盜義也 。 不邪婬禮也 。 不妄語信也 。 不飲酒智也 。 為說五戒 。 令其成就 。 清信士女之身 。
未三世諦婦女 。
若有女人 。 內政立身 。 以脩家國 。 我於彼前 。 現女主身 。 及國夫人 。 命婦大家音姑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婦女身 。 內政立身者 。
女正位乎內 。 故曰內政 。 家門以內之事 。 女人主之 。 孝敬翁姑 。 教育子女 。 是為內政 。 貴而能勤 。 富而能儉 。 貞靜幽嫻 。 以修女德 。 名曰立身 。 閨門為萬化之源 。 關於國家之治亂興衰 。 曠觀自古及今 。 上自朝廷 。 下至家庭 。 無不皆然 。 女人又為教育之所係 。 母教更有力於師教 。 孟母即其證也 。 以脩家國者 。
即內政立身 。 而身脩矣 。 感化家庭 。 關係國政 。 如岳武穆之母教 。 以成精忠報國之志 。 家通大夫以上 。 國通諸侯以上 。 女人如能 。 內政立身 。 脩身 。 即為齊家治國之本 。 我於彼前 。 觀其志願 。 或現女主身 。 即天子之後 。 或現國夫人身 。 即邦君之妻 。 君稱之曰夫人 。 國人稱之曰君夫人 。 一國主君之婦也 。 命婦 。 謂受朝廷誥命之婦 。 妻因夫榮 。 丈夫為官 。 女人受誥封也 。 大家 。 家訓姑 。 才德兼備 。 能為女主之師 。 如漢扶風縣名曹世叔之妻 。 乃同郡班彪之女和帝常召入宮 。 令皇后貴人師事之 。 世稱曹大家也 。 為說三從四德 。 端莊淑慎之法 。 令其成就 。
未四童真男女 。
若有眾生 。 不壞男根 。 我於彼前 。 現童男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童男身 。 若有保守天真 。 不染欲塵之男子 。 天真未洩 。 男根不壞 。 有志終身持守 。 是謂童真 。 我於彼前 。 現童男身 。 為說守真抱璞 。 固精保元之法 。 令其成就童真也 。
若有處女 。 愛樂處身 。 不求侵暴 。 我於彼前 。 現童女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此現童女身 。 若有處女 。 亦名處子 。 乃未出閨門 。 未嫁之女子 。 愛樂去聲好也處女之身 。 白圭無玷 。 不求婚嫁 。 縱有強施侵暴 。 迫之令嫁 。 亦誓所不從 。 願終身不字 。 永為處女之身 。 我於彼前 。 即現處女身 。 為說堅貞美德 。 清淨自居之法 。 令其成就 。 上自天主至此 。 乃是大士以如幻三昧之力 。 應眾生希求之心 。 竿木隨身 。 逢場作戲 。 同事攝化之妙也 。
三應求人趣竟 。
午四應離八部 。
若有諸天 。 樂出天倫 。 我現天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以上諸科 。 皆應希求 。 令得成就 。 出世入世之願望 。 以下諸科 。 皆應厭離 。 令得成就 。 出離本位 。 得生人道 。
問 。
餘趣求生人道 。 是事不疑 。 天本勝人 。 何以反求 。 轉入人道 。
答 。
天道雖樂 。 樂有終盡 。 五衰相現 。 畢竟無常 。 又則天人著樂 。 不肯脩行 。
裴相國云 。
整心慮趣菩提 。 惟人道為能耳 。 所以諸佛 。 皆從人中得道 。 三乘聖人 。 亦皆人身脩證 。
故諸天樂出天倫 。 得生人道 。 既得人身 。 可成四聖也 。 我現天身 。 為說無常 。 苦 。 空 。 無我之法 。 令得成就也 。
若有諸龍 。 樂出龍倫 。 我現龍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灌頂云 。
梵語那伽 。 此云龍 。 龍有四類 。
一 。 守天宮殿 。 二 。 興雲降雨 。 三 。 開瀆決江 。 四 。 守護伏藏 。
其類不一 。 故曰諸龍 。 過去亦曾修福 。 所住宮殿 。 亦為寶成 。 身能變化 。 多化人形 。
惟五時不免蛇形 。 生時 。 眠時 。 婬時 。 瞋時 。 死時 。
長阿含經明龍有三患 。
一 。 熱沙炙身 。 二 。 風壞宮衣 。 三 。 金翅鳥噉 。
因有多苦 。 故樂出離 。
阿含經又云 。
就因先世多瞋 。 心曲不端 。 犯戒鬥諍 。 故墮龍中 。 由大行布施福力 。 故七寶為殿 。 我現龍身 。 為說布施持戒 。 正直柔和 。 仁慈謙讓等法 。 令其成就 。
若有藥叉 。 樂度本倫 。 我於彼前 。 現藥叉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梵語藥叉 。 此云捷疾 。 其行捷疾故 。 亦名勇健 。 勇猛強健故 。 或云暴惡 。 其形暴惡故 。 有地行 。 空行 。 飛行三種 。
最勝王經云 。
是等藥叉悉皆愛樂 。 如來正法 。 深心護持 。 樂度本倫者 。
因受佛法熏習之力 。 知暴惡為墮緣 。 故樂度脫本倫 。 我現藥叉身 。 為說持戒脩福 。 柔和善順之法 。 令其成就人淪 。 若能兼修慧業 。 亦可成就聖倫也 。
若乾闥婆 。 樂脫其倫 。 我於彼前 。 現乾闥婆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乾闥婆 。 此云香陰 。 在須彌山南 。 金剛窟住 。 此神不噉酒肉 。 惟食諸香 。 以資五陰 。 是帝釋樂神 。 帝釋須樂 。 燒沉水香 。 此神尋香而至 。 好樂脫離本倫 。 我於彼前 。 現乾闥婆身 。 為說離於放逸 。 及五戒 。 中品十善之法 。 令其成就 。
若阿脩羅 。 樂脫其倫 。 我於彼前 。 現阿脩羅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阿脩羅此云非天 。 有天福無天德故 。 此指化生阿脩羅 。 是天趣攝 。 更有胎生人趣攝 。 卵生鬼趣攝 。 濕生畜趣攝 。 亦云無端正 。 男丑女美 。 無端正男故 。
長阿含經云 。
南洲金剛山 。 有脩羅宮 。 六千由旬 。 欄楯行樹 。 每日三時 。 苦具自至 。 刀鎗劍戟 。 從空飛入宮中 。 脩羅若不躲避 。 必受殺傷 。 故生厭離 。 樂脫其倫 。
名義集云 。
由在因時 。 雖行五常 。 懷猜忌心 。 欲勝他故 。 作下品十善 。 感脩羅身 。 我於彼前 。 現阿脩羅身 。 為說慈忍謙恭 。 虛心受教 。 及中品十善之法 。 令其成就 。
按法華經 。 普門品 。 此部之後有迦樓羅 。 此云金翅鳥 。 以龍為食 。 龍求佛救 。 佛授袈裟 。 俾纏龍角 。 乃至纏袈裟一縷者 。 金翅烏皆不敢食 。 鳥亦往佛求救 。
佛曰 。
汝無人食汝 。 何為求救 。
鳥曰 。
我無龍食 。 則必餓死 。 佛安可不救 。
佛曰 。
汝遵吾教 。 不可食龍 。 我每日受食時 。 布施汝食 。 現在侍者施食 。
偈云 。
大鵬金翅鳥 。
曠野鬼神眾 。
羅剎鬼子母 。
甘露悉充滿 。
故亦樂脫其倫 。 大士現同類身 。 為說仁慈愛物之法 。 令其成就 。 此經無此部 。 諒係抄寫之脫漏也 。
若緊那羅 。 樂脫其倫 。 我於彼前 。 現緊那羅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緊那羅此云疑神 。 其形似人 。 頭有一角 。 見者生疑 。 唐翻歌神 。 是帝釋唱歌之神 。 貌丑而音美 。
菩薩處胎經云 。
須彌山北 。 十寶山間 。 有緊那羅 。 於中治化 。 由昔布施之力 。 居七寶殿 。 壽命極長 。 天欲奏樂 。 腋下汗流 。 便自上天 。 帝釋請佛 。 諸天絃歌 。 而頌法門者 。 即是此神 。 今樂脫其倫者 。 大士為現同類身 。 為說歌詠亂心 。 欲樂無常 。 及中品十善之法 。 令其成就 。
若摩呼羅伽 。 樂脫其倫 。 我於彼前 。 現摩呼羅伽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摩呼羅伽 。 此云大蟒神 。 亦云地龍 。 而無神通 。 乃屬腹行 。 較之天龍 。 其苦自倍 。 此類因心中多癡恚 。 故所感之報 。 聾騃無知 。 常含毒傷生 。 必更墮落 。 今樂脫本類 。 求生人道 。 大士為現同類身 。 為說修慧 。 修慈 。 忍辱柔和 。 及中品十善之法 。 令其成就 。
四應離八部竟 。
午五應人修人 。
若諸眾生 。 樂人脩人 。 我現人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若諸眾生 。
眾生之名 。 本是六道通稱 。 此對下句 。 樂人脩人 。 即是人道 。 好樂生生世世為人 。
經云 。
人身難得 。 今生既得 。 好樂脩持人道 。 來生不失人身 。 故曰樂人脩人 。 六道之中 。 諸天著樂 。 餘道多苦 。 故樂得人身 。 又以人身 。 方值佛法 。 諸佛皆於人中成道故 。 又人道易於脩證 。 出世四聖 。 皆人道脩成 。 所以八部 。 皆樂脫本倫 。 轉生人道 。 人者仁也 。 惻隱之心 。 人皆有之 。 惻隱即是仁 。
孟子曰 。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
是則內教外教 。 皆重人倫 。 我於彼前 。 即現人身 。 為說五戒 。 中品十善 。 令其成就 。
五應人脩人竟 。
午六應離非人 。
若諸非人 。 有形無形 。 有想無想 。 樂脫其倫 。 我於彼前 。 皆現其身 。 而為說法 。 令其成就 。
指掌云 。
上科人倫 。 統收人王宰官等 。 不盡之機 。 此科非人 。 統收天龍八部等 。 不盡之類 。 以彼所不攝者 。 皆此攝故 。
長水子璿法師云 。
有形有色蘊 。 如休咎精明等 。 無形無色蘊 。 如空散銷沉等 。 有想有四蘊 。 如鬼神精靈等 。 無想無四蘊 。 如精神化為 。 土木金石等 。 有好樂度其本倫 。 轉生人道者 。 我於彼等之前 。 一一各隨其類而現身 。 各應其機以說法 。 令其成就 。
二條陳妙應竟 。
巳三結名出由 。
是名妙淨 。 三十二應 。 入國土身 。 皆以三昧 。 聞熏聞脩 。 無作妙力 。 自在成就 。
上三句指 。 所現之身 。 下四句出起用之本 。 是字即應九界機 。 普門示現身相 。 上結列總標之名 。 名為妙淨 。 三十二應 。 入國土身 。
一時頓現 。 隨類各應曰妙 。 所現身相 。 不著於相曰淨 。 又妙者不可思議 。 淨者無所染著 。 即大士證圓通已 。 而得三輪不思議 。 之明證也 。 先由意輪 。 鑒機既定 。 應以何身得度 。 即現何身 。 應以何法得度 。 即說何法 。 身 。 口 。 意三輪 。 皆不思議 。 曰妙 。 一一皆無染著曰淨 。 是為妙淨 。 三十二應 。 入國土身 。
即十方諸國土 。 無剎不現身 。 以一身普入一切剎 。 一切剎中作佛事 。 如是妙用 。 乃稱圓通體所起 。 皆由耳門脩證三昧之力也 。 聞熏聞修者 。
由本覺聞性內熏 。 熏起始覺妙智 。 作反聞修習之工夫 。
時時反聞自性 。 熏變執習 。 解六結 。 破五陰 。 妄窮真露 。 生滅既滅 。 寂滅現前 。 得成無作妙力 。
即不假作意 。 不可思議之力用 。 一身不分而普現 。 萬機咸應以無違 。 如一月在天 。 影臨眾水 。 月豈作意而臨水耶 。 千江有水千江月 。 世間之物尚然 。 何況大士 。 圓通妙力 。 自在成就者 。
即任運而應 。 有感斯通 。 千處祈求千處應 。 苦海常作渡人舟 。 以上所現三十二應之身 。 與法華普門品 。 互為出沒 。 如天趣 。 此有四天王國太子 。 人趣此有女主 。 及國夫人 。 彼經則無 。 八部中彼有迦樓羅 。 八部外彼有 。 執金剛神 。 此並不列 。 大士妙應無方 。 神化莫測 。 三十二應 。 亦不過略言而已 。 實則應化無盡 。 故兩經隨意取捨 。 以成三十二數也 。
初三十二應竟 。
辰二十四無畏 。 分三巳初標承悲仰二條陳無畏三結名顯益 。 今初 。
世尊 。 我復以此 。 聞熏聞修 。 金剛三昧 。 無作妙力 。 與諸十方 。 三世六道 。 一切眾生 。 同悲仰故 。 令諸眾生 。 於我身心 。 獲十四種 。 無畏功德 。
此標自證圓通妙力 。 能與眾生 。 同悲仰也 。 亦由大士返聞證性 。 下合眾生 。 本妙覺心 。 既同其體 。 遂運同體大悲心 。 故能與眾生同悲仰 。 乃稱呼世尊 。 自述我又因此 。 聞性內熏 。 熏起始覺之智 。
智光不外洩 。 反聞修習 。 以照能聞之性 。 是謂回光返照 。 照徹心源 。 無動無壞 。 是名金剛三昧 。 此二句乃證體 。 下則起用 。 用不離體也 。 無作妙力者 。
稱性無作 。 任運成益 。 故曰妙力 。 由此不思議力用 。 所以得與 。 十方三世 。 六道一切眾生 。 同其悲哀拔苦 。 仰望與樂也 。 故字即大士與眾生 。 同悲仰之故 。 以為無畏之本 。 眾生悲仰之心 。 即大士之大士身心 。 獲得也十四種 。 無畏功德 。 身 。 即大士妙應身 。 心 。 即大士妙觀心 。 若眾生在苦惱厄難之中 。 一心稱名 。 感應道交 。 正在怖畏之中 。 蒙救得脫 。 即獲無畏 。 無畏 。 約眾生說 。 功德 。 約大士言 。 由大士圓通妙力 。 功能德用 。 故令眾生脫苦無畏 。
普門品云 。
眾生被困厄 。
無量苦逼身 。
觀音妙智力 。
能救世間苦 。
巳二條陳無畏分四午初八難無畏二三毒無畏三二求無畏四持名無畏 。 今初 。
一者 。
由我不自觀音 。 以觀觀者 。 令彼十方 。 苦惱眾生 。 觀其音聲 。 即得解脫 。
此苦惱難無畏 。 八難中此一為總 。 餘七為別 。 逼迫外身曰苦 。 逼迫內心曰惱 。 上三句出自修之本 。 下四句彰利他之用 。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 。 以觀觀者 。
觀為能觀之智 。 智光不外照 。 即不自觀世間之音聲 。 以觀能觀者是誰 。 上句是離塵 。 下句為照性 。 亦即脫黏內伏 。 背塵合覺 。 由此聞熏聞修 。 金剛三昧 。 無作妙力 。 加被眾生 。 故能令十方 。 苦惱眾生 。 但能一心稱我名號 。 我則觀其稱念音聲 。 尋聲救苦 。 令其即得解脫苦惱 。 則苦惱無畏矣 。
此即觀世音菩薩 。 果上得名之因緣 。
法華經 。 普門品 。 無盡意菩薩問佛 。
觀世音菩薩 。 以何因緣 。 名觀世音 。
佛告無盡意菩薩 。
善男子 。 若有無量 。 百千萬億眾生 。 受諸苦惱 。 聞是觀世音菩薩 。 一心稱名 。 即稱念菩薩名號 。 觀世音菩薩 。 即時觀其音聲 。 皆得解脫 。
觀世間稱念菩薩名號音聲 。 故名觀世音 。 彼經但約菩薩 。 果上利他而立名 。 故不說菩薩因中所修 。 自利之行 。 此經雙約兩利 。 由得自利行成 。 方能利他也 。 或有以觀其音聲句 。 作眾生受苦惱時 。 自己觀其音聲 。 交師非之當矣 。 因此經苦惱眾生下 。 略去一心稱名等字 。 致有如是錯解 。 交師加蒙我二字 。 意即顯矣 。 眾生在苦惱難中 。 能有幾人解作觀 。 即使能作觀得脫 。 與總標之文 。 於我身心 。 獲十四種 。 無畏功德 。 亦不能合 。 試詳察焉 。
二者 。
知見旋復 。 令諸眾生 。 設入大火 。 火不能燒 。
此大火難無畏 。 知見二字 。 包括六根見 。 聞 。 嗅 。 嘗 。 覺 。 知 。 旋復 。
即旋妄復真 。 旋轉緣塵之妄知妄見 。 復歸自性之 。 真知真見 。 大士用耳根 。 反聞入流工夫 。 旋聞與聲脫 。 既旋彼妄聞 。 而與聲塵脫離 。 則根塵不偶 。 一根既返源 。 六根成解脫 。 故諸根一一皆能 。 旋妄復真 。 知見旋復 。 則內見覺之大火既息 。 而外世間之火 。 不能為害 。
溫陵曰 。
內外四大 。 常相交感 。 見覺屬火 。 故見業交 。 則見猛火 。 今知見旋復 。 則無見業 。 是以火不能燒 。 令諸眾生 。 入火不燒 。 此即大士 。 自證之力 。 加被眾生 。
普門品言 。
由是菩薩 。 威神力故 。
正脈云 。
證極法界 。 威神無量 。 故令一心稱名者 。 即為大悲威光所攝 。 不墮火難 。 如入山陰 。 暑不能侵也 。
此能令眾生 。 大火不燒 。 則大火難無畏矣 。 大火不燒 。 是事難信 。 特為引證 。
應驗傳云 。
祝長舒 。 晉元康中 。 於洛陽住草屋 。 為大火延燒將及 。 鄰舍幾家 。 皆忙搬移物件 。 他在草屋中 。 一心稱念 。 菩薩聖號 。 乃為菩薩 。 威神加被 。 風回火轉 。 至鄰舍而滅 。 人皆奇之 。 草屋飛一火星 。 亦當燒滅 。 何以安然無恙 。 乃詢其故 。
答曰 。
惟念觀世音聖號 。 裡中有一人 。 不信稱名所致 。 特因風燥之時 。 夜間擲火燒之 。 一次不燒 。 連擲三夜 。 皆不能燒 。 方信菩薩神力冥加 。 乃向直言懺悔 。
三者 。
觀聽旋復 。 令諸眾生 。 大水所漂 。 水不能溺 。
此大水難無畏 。 觀聽旋復 。
此句是妙力 。 下是大用 。 謂由反觀聽聞之性 。 旋彼妄聞 。 復歸真聞 。 聽聞屬水 。 故聞業交 。 則見大水 。 今既旋聞復性 。 則無聞業 。 是以水不能溺 。 令諸眾生 。 大水所漂 。 水不能溺 。
亦即大士自證之力 。 加被眾生 。 故大水難無畏矣 。 唐岑文本 。 字景仁 。 棘陽人 。 少信佛 。 嘗誦普門品 。 一日往吳江舟覆 。 文本亦溺水中 。
俄聞有人云 。
能誦普門品 。 水難應免 。 如是者三 。 遂浮水面 。 須臾水浪漂送岸邊 。 為人所救 。 得免於難 。
四者 。
斷滅妄想 。 心無殺害 。 令諸眾生 。 入諸鬼國 。 鬼不能害 。
此羅剎難無畏 。 妄想乃是 。 第六意識 。 前佛破識非心文云 。
此非汝心 。 乃是前塵 。 虛妄相想 。 喻之如賊 。 能殺害眾生 。 法身慧命 。 如同羅剎能食人 。 深可怖畏 。 大士反聞入流 。 外不緣塵 。 內不循根 。 根塵不偶 。 識心亦滅 。 故曰斷滅妄想 。 妄想既滅 。 心無殺害 。 全超鬼神心行 。 以此威力 。 加被眾生 。 故能令眾生 。 諸羅剎鬼國 。 但能一心稱名 。 鬼不能害 。 則羅剎難無畏矣 。
傳云 。
師子國有入商賈 。 一百餘人 。 航海而來 。 忽遇惡風即鬼風 。 將船飄墮羅剎鬼國 。 許多羅剎女來歡迎 。 內有一商人多智 。 知入羅剎鬼國 。 乃號召於眾曰 。
今者船入鬼國 。 汝等當一心 。 稱念觀世音 。 菩薩名號 。 得免於難 。 眾即依言稱念 。 忽起大風 。 將船吹出 。 速達我國 。 足證聖言之不虛也 。
五者 。
熏聞成聞 。 六根銷復 。 同於聲聽 。 能令眾生 。 臨當被害 。 刀段段壞 。 使其兵戈 。 猶如割水 。 亦如吹光 。 性無搖動 。
此刀兵難無畏 。 熏聞成聞者 。
大士反聞照性 。 本覺內熏 。 熏彼妄聞 。 而成真聞 。 耳根如是 。 銷妄復真 。 六根悉皆銷復 。 後偈云 。
一根既返源 。 六根成解脫 。 同於聲塵聽聞之性 。 一一復歸元真 。 塵亡根盡 。 根塵既銷 。 云何覺明 。 不成圓妙 。 大士以此自證 。 金剛三昧 。 不動不壞之本 。 加被眾生 。 能令眾生 。 臨當被害 。 刀段段壞 。 即大士金剛三昧之力 。 加被被害眾生 。 身同金剛 。 故其刀觸身 。 刀即段段壞 。 縱然其刀不壞 。 其身亦無所損 。 使其兵戈 。 猶如刀割水 。 水無斷痕 。 如風吹光日光也 。 光不息滅 。 以能觸之刀 。 色塵即藏性 。 所觸之身 。 身根亦藏性 。 藏性合藏性 。 即同以空合空 。 性無搖動 。 則刀兵難無畏矣 。 齊書孫敬德 。 防守北陲 。 造觀音像 。 每日禮事 。 後為賊橫引 。 判處死刑 。 有一梵僧 。 教誦觀音經千遍即普門品 。 後臨刑刀成三段 。 其首無傷 。 丞相為奏免 。 又如六祖 。 刺客三揮利刃 。 猶如斬影 。 刃從頭過 。 頭無所傷 。 此乃六祖 。 自證之力耳 。
六者 。
聞熏精明 。 明遍法界 。 則諸幽暗 。 性不能全 。 能令眾生 。 藥叉羅剎 。 鳩槃荼鬼 。 及毗舍遮 。 富單那等 。 雖近其旁 。 目不能視 。
此諸鬼難無畏 。 聞熏精明 。 明遍法界者 。
反聞熏修 。 伏歸本元真精之性 。 發本明耀 。 耀性發明 。 遍周法界 。 則諸幽隱暗昧為性之鬼神 。 皆不以自全矣 。 此明能破暗故 。 大士以此威光 。 加被眾生 。 能令眾生 。 仗承威光 。 諸鬼雖近其旁 。 目不能視 。 以彼背明向暗 。 反不堪於光耀 。 如梟鳥晝盲夜視 。 羅剎向日不見 。 視尚不能視 。 何能加害耶 。
藥叉 。 此云輕捷 。 有地行 。 空行 。 天行三種 。 是男鬼 。
羅剎 。 此云可畏 。 是女鬼 。 此二皆食人之鬼 。 人屍若臭 。 咒養令鮮食之 。 乃北方多聞天王管轄 。
鳩槃荼 。 此云甕形 。 是魘魅鬼 。 能魘魅於人者 。 乃南方增長天王管轄 。
毘舍遮 。 此云噉精氣鬼 。 能噉人及五穀精氣 。 乃東方持國天王管轄 。
富單那 。 此云主熱病鬼 。 乃西方廣目天王管轄 。
等者 。 以該其餘諸鬼 。 皆以陰隱為性 。 故雖近其旁 。 目不能視 。 如土地不見洞山者 。 既不能視 。 則諸鬼難無畏矣 。
七者 。
音性圓銷 。 觀聽返入 。 離諸塵妄 。 能令眾生 。 禁繫枷鎖 。 所不能著 。
此枷鎖難無畏 。 音性圓銷者 。
音聲動靜二性 。 悉皆銷滅 。 即動靜二相 。 瞭然不生 。 故曰圓鎖 。 觀聽返入者 。
即觀照能聽聞之性 。 逆流而入 。 故曰返入 。 如是 。 則入一無妄 。 不但聲塵銷滅 。 則色等諸塵 。 亦隨聲塵以俱滅 。 故曰離諸塵妄 。 塵既不緣 。 根無所偶 。 見等諸根 。 亦隨聞以旋復 。 根塵雙泯 。 以此妙力 。 加被眾生 。 故能令被難人民 。 而能稱名即成感應 。 禁繫枷鎖 。 所不能著其身 。 因妄塵既離 。 妄身亦空 。 故禁閉囹圄 。 繫縛身體 。 在頸曰枷 。 練腳曰鎖 。 此皆治罪人之刑法 。 或誤入憲網 。 或屈遭陷害 。 若能一心 。 稱念聖號 。 皆得解脫 。 則枷鎖難無畏矣 。 晉竇傳河內人 。 永和七年 。 為高昌步卒 。 呂護所俘 。 同伴七人 。 共繫獄中 。 不久將殺 。 僧道山時在護營中 。 與傳相識 。 乃往視之 。
傳曰 。
命在旦夕 。 能相救乎 。
山曰 。
爾至心念觀世音菩薩 。 必有感應 。
傳遂至心默念三晝夜 。 械鎖忽然自解械銷 。 即腳栲之鎖 。 傳念同伴桎梏 。 何忍遽捨 。 復求菩薩神力普濟 。 乃勸同伴 。 同心稱念聖號 。 諸人刑具亦解 。 遂同遁回鄉裡 。 自是篤信奉法 。 一鄉之人 。 莫不敬事觀音也 。
八者 。
滅音圓聞 。 遍生慈力 。 能令眾生 。 經過險路 。 賊不能劫 。
此劫賊難無畏 。 滅音圓聞者 。
即大士反聞入流時 。 滅音 。 而解脫聲塵 。 圓聞 。 而證極根性 。 塵滅 。 則外無敵對 。 根圓 。 則咸歸一心 。 故能遍生慈力 。 乃至磣心毒人 。 亦不能起惡 。 悉化為慈悲眷屬矣 。
法華云 。
念彼觀音力 。 咸即起慈心是也 。 大士以此慈力 。 加被眾生 。 能令眾生 。 經過危險之路途 。 或曠野山隘之間 。 或盜賊衝出之處 。 皆險路也 。 但能稱念聖號 。 賊不能劫 。 則劫賊難無畏矣 。
昔尼宗本 。 高平金鄉人 。 幼有清信 。 日誦普門品 。 鄉黨稱之 。 後出家為尼 。 被虜所拘 。 急誦普門品 。 旋即得釋 。 歸路出冀州 。 復遇賊所逐 。 攀上枯樹 。 誠念觀音聖號 。 賊尋索不見 。 得免賊難 。
初八難無畏竟 。
午二三毒無畏 。
九者 。
熏聞離塵 。 色所不劫 。 能令一切 。 多婬眾生 。 遠離貪欲 。
貪瞋癡 。 名為三毒 。 以能毒害法身慧命 。 故名三毒 。 甚可怖畏 。 又貪瞋癡 。 是三途因 。
多貪眾生墮地獄 。 多瞋眾生 。 墮餓鬼瞋心屬火 。 餓鬼則受飢火燒然之報 。 多癡墮畜生 。 亦可怖畏 。 今言三毒無畏者 。 非縱惡無所畏 。 乃由持名離毒 。 大威神力 。 得無畏也 。 此離貪毒無畏 。 諸貪之中 。 貪欲為首 。 惟此婬欲一事 。 人最易犯 。 見色動心 。 必落愛欲深坑 。 且最難斷 。 為害最大 。 若要離欲 。
法華普門品云 。
常念恭敬 。 觀世音菩薩 。 便得離欲 。
由仗菩薩威神之力 。 及自己持名念力 。 以念力對治婬心 。 仗威神銷除業障也 。
熏聞離塵者 。
此乃反聞照性之功 。 熏彼出流之妄聞 。 而成入流之真聞 。 入流則必亡所 。 聲塵之結既解 。 諸塵之結齊解 。 而色塵豈能劫於家寶乎 。 能令一切 。 多婬眾生 。
婬而言多者 。 乃是夙習深重 。 數數入聲現起婬念 。 發為婬行 。 輕則損身失德 。 重則傾家喪命 。 其尤甚者 。 婬欲屬火 。 菩薩見欲 。 如避火坑 。 寶蓮香比丘尼 。 持菩薩戒 。 私行婬欲 。 妄言行婬 。 非殺非偷 。 無有業報 。 發是語已 。 先於女根 。 生大猛火 。 後於節節 。 猛火燒然 。 墮無間獄 。 多婬眾生 。 能常念菩薩聖號 。 由菩薩威力加被 。 即能遠離貪欲 。 則離貪毒 。 自可無畏矣 。
十者 。
純音無塵 。 根境圓融 。 無對所對 。 能令一切 。 忿恨眾生 。 離諸瞋恚 。
此離瞋毒無畏 。 純音無塵者 。
純一聞音妙性 。 別無所對聲塵 。 此句 。 即動靜二相 。 瞭然不生 。 既無所對之境 。 亦無能對之根 。 根境雙泯 。 惟一圓融 。 清淨寶覺 。 內外一如 。 無能對之與所對 。 以瞋恚生於對待違拒 。 大士自證境界 。 圓融一體 。 無對無礙 。 以此加被眾生 。 能令一切 。 有忿怒瞋恨之眾生 。 但能常念恭敬觀世音 。 以念力而伏瞋機 。 仗慈風掃除恚熱 。 便得離諸瞋恚 。 則離瞋毒 。 自可無畏矣 。
十一者 。
銷塵旋明 。 法界身心 。 猶如琉璃 。 朗徹無礙 。 能令一切 。 昏鈍性障 。 諸阿顛迦 。 永離癡暗 。
癡由妄塵所蔽 。 無明所障 。 銷塵旋明者 。
銷除所緣之妄塵 。 旋復自性之本明 。 此即前文所云 。
脫黏內伏 。 伏歸元真 。 發本明耀 。 所以外之法界 。 內之身心 。 猶如琉璃寶 。 洞然朗照 。 內外明徹 。 無所障礙 。 大士以此自證智力 。 加被眾生 。 能令一切 。 昏鈍性障 。 諸阿顛迦 。 永離癡暗 。 昏鈍性 。 即是愚癡 。 愚癡 。 以昏迷暗鈍為性 。 能障智慧 。 故曰昏鈍性障 。 阿顛迦此云無善心 。 皆由癡習偏重 。 迷正知見 。 邪見熾盛 。 撥無因果 。 若能常念 。 恭敬觀世音 。 以正念而袪邪執 。 仗智日以破昏蒙 。 便得永離癡暗 。 則離癡毒 。 自可無畏矣 。
二三毒無畏竟 。
午三二求無畏 。
十二者 。
融形復聞 。 不動道場 。 涉入世間 。 不壞世界 。 能遍十方 。 供養微塵 。 諸佛如來 。 各各佛邊 。 為法王子 。 能令法界 。 無子眾生 。 欲求男者 。 誕生福德 。 智慧之男 。
此應求男無畏 。 世人無有男子 。 其畏有三 。 一年老無人服事 。 二後事無可囑咐 。 三宗嗣必至斷絕 。 故必求生男 。
普門品云 。
設欲求男 。 禮拜供養 。 觀世音菩薩 。 便生福德 。 智慧之男 。
彼經但說求男之法 。 未說菩薩加被之力 。 此經但說加被 。 未說求男之法 。 兩經會合解釋 。 其義則全 。 融形復聞 。 不動道場 。 此二句 。 指修行證理 。 銷融四大之幻形即 。 如是漸增 。 聞所聞盡 。 旋復一真之聞性即生滅既滅 。 寂滅現前 。 證入不動搖不生滅之理體 。 亦即佛所云 。
皆獲一乘 。 寂滅場地也 。 涉入世間 。 不壞世界七句 。 乃稱體所起之大用 。 菩薩身能善入 。 微塵佛剎 。 以一身 。 而現無量身 。 涉入三世間器世間 。 有情世間 。 及正覺世間 。 隨類現身 。 不壞世間之相 。 依理成事 。 從真涉俗 。 即方便智 。 方便屬權 。 權能干事 。 有生男義 。 能遍十方 。 供養微塵如來 。 各各佛邊 。 為法王子 。
供養有二 。
一身供養 。 執侍巾瓶 。 效勞服役 。 此求福足 。
二心供養 。 常隨佛學 。 代轉法輪 。 心能善順佛心 。 令佛暢慰本懷 。
各各佛邊 。 為法王真子 。
此求慧足 。 以此餘福餘慧 。 加被眾生 。 能令法界 。 無子眾生 。 禮拜供養 。 觀世音菩薩 。 便生福德 。 智慧之男 。 有福德 。 則富而且貴 。 有智慧 。 則廉而能明 。 若有福無慧 。 則識庸見淺 。 若有慧無福 。 則家貧力薄 。 凡有求者 。 菩薩令生福慧雙美之男 。 則求男無畏矣 。
余亦父母向觀世音菩薩 。 所求而生 。 余籍福建 。 古田縣吳氏 。 父為木商 。 年三十五歲 。 生二女而無男子 。 余父同母 。 即向觀音大士求男 。 家供奉大士像 。 余母每日禮拜 。 後有孕 。 禮拜益力 。 一夜夢見大士 。 抱一孩兒 。 授余母曰 。
此孩與汝作子 。 余母接之喜而醒 。 乃告余父 。 及余祖母 。 即日設供 。 供養大士 。 虔誠禮拜 。 越三日生余 。 加意撫育 。 不幸五歲父母雙亡 。 由祖母及叔父教養 。 至七歲入私塾 。 師及鄉黨 。 目余為神童 。 至十歲 。 好武力 。 與同裡兒童角力 。 將他打傷 。 其童哭而歸告其母 。 其母與余祖母交涉 。 祖母對其再三道歉 。 乃罵余曰 。
那裏曉得觀音大土 。 送汝這一個頑皮兒到我家裏來 。 當時聞之 。 不知其意 。 待祖母喜時 。 向詢其事 。 乃將父母求男相告 。 祖母曰 。
我以為大士送來 。 必是好子 。 那知汝乃頑皮兒 。 余即思念 。 倘若不立志學好 。 菩薩都要受累 。 乃跪向祖母言 。
望勿憂慮 。 必定學好 。 從此即專心求學 。 十四歲入考 。 至十五六 。 常思入山修行 。 當時亦不知為僧 。 十七歲祖母逝世 。 十八歲欲 。 出家為僧 。 為叔父所覺 。 不許 。 至十九 。 方入佛門 。 二十歲 。 受具足戒 。 即出外參學 。 廿四歲 。 聽通智老法師 。 講楞嚴經 。 即發願為法師 。 以利生為事業 。 弘法作家務 。 弘揚楞嚴大法 。 令得久住世間 。 前曾創辦圓明楞嚴專宗學院 。 赤本此志願也 。
十三者 。 六根圓通 。 明照無二 。 含十方界 。 立大圓鏡 。 空如來藏 。 承順十方 。 微塵如來 。 秘密法門 。 受領無失 。 能令法界 。 無子眾生 。 欲求女者 。 誕生端正 。 福德柔順 。 眾人愛敬 。 有相之女 。
此應求女無畏 。
指掌云 。
男承內嗣 。 女結外親 。 有男無女 。 亦非全美 。 故半子亦有求者 。 法華普門品 。 約女人欲求生女 。 以是同類為親 。 故欲求之 。 求之之法 。 亦不外禮拜供養而已 。 六根圓通 。
圓者圓融 。 六根互相為用 。 隨舉一根 。 皆具見 。 聞 。 嗅 。 嘗 。 覺 。 知 。 通者通達 。 六根根隔無礙 。 圓通二字 。 貫下諸句 。 由通達故 。 明照無二 。 六根靈明照用 。 無二無別 。 所以立大圓鏡 。 能承順十方 。 微塵如來 。 一切秘密法門 。 由圓融故 。 含十方界 。 而能含裹十方 。 諸佛世界 。 所以立空如來藏 。 能領受諸佛法門 。 大小權實 。 完全無失 。
正脈云 。
承順即坤儀柔德 。 受領即閨門能事 。 故能應求女也 。 能令法界 。 無子眾生 。 欲求女者 。
大士以此自在妙力 。 加被眾生 。 能令法界 。 無有女子之眾生 。 欲求生女者 。 果能禮拜供養 。 觀世音菩薩 。 便得誕生 。 端正福德 。 柔順之女 。 外則品貌端正 。 窈窕莊重 。 則有福 。 內則性情柔順 。 貞靜幽嫻 。 則有德 。 有福眾人見之生愛 。 有德眾人見之生敬 。 有相即福相與德相也 。 若但端正 。 而不柔順 。 則可愛 。 而不可敬 。 若但柔順 。 而不端正 。 則可敬 。 而不可愛 。 福德二字 。 福字連上 。 德字連下 。 福德兼備 。 故得眾人愛敬 。 則求女無畏矣 。
三二求無畏竟 。
午四持名無畏 。
十四者 。
此三千大千世界 。 百億日月 。 現住世間 。 諸法王子 。 有六十二 。 恒河沙數 。 修法垂範 。 教化眾生 。 隨順眾生 。 方便智慧 。 各各不同 。
此明持名無畏 。 以但持觀世音菩薩名 。 不持諸菩薩名 。 恐一名不及多名 。 而生怖畏也 。 此三千大千世界 。
指娑婆世界 。 共有百億須彌山 。 百億日月 。 百億四天下 。 現住世間 。
即現住三界六道 。 隨類化身 。 乘願利生 。 諸法王子 。 有六十二 。 恒河沙數之多 。 此為聖人現量 。 所知所見 。 修法垂範下 。
顯諸法王子 。 行化不一 。 有脩實行 。 自利之法 。 亦可垂範眾生 。 以為眾生模範 。 教化眾生者 。
有修權行利他之法 。 隨順眾生根性 。 示現四攝布施 。 愛語 。 利行 。 同事 。 用方便權智者 。 各各則有不同 。
由我所得 。 圓通本根 。 發妙耳門 。 然後身心 。 微妙含容 。 周遍法界 。 能令眾生 。 持我名號 。 與彼共持 。 六十二恒河沙 。 諸法王子 。 二人福德 。 正等無異 。
此明一名能敵多名 。 其故何也 。 由我所得 。 耳根圓通 。 即是圓通本根 。 本根有二義 。
一 。 為娑婆本利之根 。 欲取三摩提 。 實以聞中入 。 二 。 為諸圓通中之本根 。 此是微塵佛 。 一路涅槃門 。 上但標名 。 下出體相 。 謂此圓通本根 。 發自妙耳門之中 。 耳門所以稱妙者 。 即古觀世音佛 。 所授從聞 。 思 。 修之法 。 依根中聞性 。 不生不滅之妙理 。 起反聞照性之妙智 。 照破五陰 。 解除六結 。 生滅既滅 。 寂滅現前 。 證圓通體 。 發自在用 。 然後身心 。 微妙含容 。 周遍法界者 。
然後稱體起用 。 應化無方 。 身之微妙也 。 鑒機不謬 。 心之微妙也 。 含容 。 指妙心 。 謂心含十方 。 無量世界眾生 。 周遍 。 指妙身 。 謂身遍聖 。 凡 。 染 。 淨十界 。 故能令眾生 。 持我觀世音一名 。 與彼共持 。 六十二恒河沙 。 數諸法王子名號 。 二人福德 。 正等無有別異也 。
世尊 。 我一名號 。 與彼眾多 。 名號無異 。 由我修習 。 得真圓通 。
指掌云 。
一名多名 。 單持共持 。 以二人之行跡論之 。 有類霄壞 。 以二人之福德論之 。 不異絲毫 。 其故何也 。
大士曰 。
單持我一名號 。 與彼共持 。 眾多名號 。 福德無異 。 則持名無畏矣 。 此實由我脩習耳門三昧 。 乃得真實圓通故也 。 以具足圓通常三真實 。 故能超二十四聖而獨妙 。 當敵諸法王子 。 以勿疑矣 。 觀後二句 。 菩薩密意 。 已將諸聖圓通 。 選己為獨最也 。 後佛敕文殊更選者 。 為不了佛與觀音密意者 。 添此葛藤也 。
二條陳無畏竟 。
巳三結名顯益 。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 。 福備眾生 。
此結名 。 前總標文云 。
令諸眾生 。 於我身心 。 獲十四種 。 無畏功德 。
是即指上十四種 。 乃名十四 。 施無畏力 。 菩薩以身心為能施 。 無畏力為所施 。 十四種眾生 。 是受施者 。 菩薩三輪體空 。 不住於相 。 無能施之身心 。 無所施之無畏力 。 無受施之眾生 。 生住相布施 。 其福德不可思量 。 故能周遍普及十方眾生 。 令得離苦受益也 。 以上十四種眾生 。 機遍十方 。 八難眾生 。 身罹苦難 。 畏其性命不保 。 但能持聖號 。 即蒙大士以無畏力 。 福德周備 。 而全性命 。 三毒眾生 。 惑業深重 。 畏其將來墮落 。 但能持聖號 。 即蒙大士以無畏力 。 福德周備 。 令得離毒 。 二求眾生 。 無有後嗣 。 畏其老死無靠 。 但能持聖號 。 即蒙大士以無畏力 。 福德周備 。 令生男女 。 持名眾生 。 持念一名 。 畏其福德缺少 。 但能得一心 。 即蒙大士以無畏力 。 福德周備 。 令等無異 。 故十方世界眾生 。 皆稱觀世音為施無畏菩薩也 。
辰二十四無畏竟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卷第十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