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瑛大師著(
辰三四不思議 。 分五巳初標承圓通自在力二同體形咒不思議三異體形咒不思議四破貪感求不思議五供養佛生不思議 。 今初 。
世尊 。 我又獲是圓通 。 修證無上道故 。 又能善獲 。 四不思議 。 無作妙德 。
此重標自證圓通體用 。 上三句證體 。 下三句起用 。 前上合下同 。 帶果行因 。 歷位進脩 。 皆標從三昧 。 此重標 。 我又得是 。 真實圓通 。
獲者得也 。 修證無上道故 。
當是功行漸深 。 修證將滿 。 得成無上 。 之佛道故 。 溫陵多約等覺釋之 。 又能善獲下 。 稱體起用 。 而言善獲者 。 即不假作意 。 任運自在 。 至妙至神 。 不可思惟 。 不可擬議 。 言思所不能及 。 口欲談而辭喪 。 心欲緣而慮亡也 。 四種皆是無作無為 。 不可思議之德用 。 妙即不可思議之謂也 。
巳二同體形咒不思議 。
一者 。
由我初獲 。 妙妙聞心 。 心精遺聞 。 見 。 聞 。 覺 。 知 。 不能分隔 。 成一圓融 。 清淨寶覺 。 故我能現 。 眾多妙容 。 能說無邊 。 秘密神咒 。
此敘得體現用之來由 。 一者 。 四種居首 。 即第一不思議 。 推其原由 。 即由我蒙彼觀世音如來 。 教我從聞 。 思 。 修入三摩地 。 初於聞中 。 入流照性 。 從本覺妙理 。 起始覺妙智 。 以妙智 。 照妙理 。 理智雙妙 。 故曰妙妙聞心 。 又六根之性 。 為妙性耳根超諸根而獨妙 。 是謂妙中之妙 。 初得此心 。 為本修因地 。 故曰初獲 。 妙妙聞心 。 心精遺聞 。
遺者脫也 。 即聞所聞盡 。 惟一心精 。 根塵雙脫也 。 見聞覺知 。
即六精 。 舉四攝六故 。 不能分隔者 。
見等不為六根分離隔礙 。 以塵亡根盡 。 反流全一 。 六用不行 。 即屬此根初解 。 先得人空 。 成一圓融 。 清淨寶覺者 。
即不住化城 。 漸次增進 。 而得法空 。 俱空 。 直透末後牢關 。 生滅既滅 。 寂滅現前 。 伏歸本元真體 。 成一圓融無礙 。 清淨本然 。 寶覺真心 。 六根互用曰圓融 。 諸塵不染曰清淨 。 證入三如來藏心 。 本覺理體 。 猶如摩尼寶珠 。 故曰寶覺 。 寶覺真心 。 由來清淨 。 本無一法可得 。 即空如來藏 。 如摩尼珠之體 。 清淨無染 。
真心隨緣 。 而成十界諸法 。 如摩尼珠 。 隨方現色 。 真心雖隨緣 。 而本體不變 。 如摩尼珠 。 雖現眾色 。 珠體不變 。 故我能現 。 眾多妙容下 。
大用現前 。 一身能現多容 。 即現首 。 現臂 。 現目 。 能說無邊 。 秘密神咒 。
咒而稱秘密者 。 乃諸聖密言 。 下位不知 。 上位密咒 。 持之得益 。 具有神妙力用 。 故又稱神咒也 。
其中或現 。
一首 。 三首 。 五首 。 七首 。 九首 。 十一首 。 如是乃至 。 一百八首 。 千首 。 萬首 。 八萬四千 。 爍迦羅首 。
此明現首 。 其中即眾多妙容之中 。 首為五根都聚之處 。 一身以首為尊 。 以首為貴 。 菩薩故先現之 。 首以一數為本數 。 遞加至八萬四千 。 以應法門之數 。 對治塵勞煩惱 。
六祖曰 。
我此法門 。 從一般若 。 生八萬四千智慧 。
何以故 。 為世有八萬四千 。 塵勞煩惱 。 若無塵勞 。 智慧常現 。 何用轉染成淨 。
爍迦羅此云堅固不壞也 。
或問 。
菩薩現八萬四千首 。 是事奚足信 。
答 。
此是菩薩 。 不思議境界 。 詎可以凡情測度哉 。 普賢菩薩 。 於一毛孔 。 不可說佛剎次第入 。 則現首更無足疑 。 即如人之一身 。 有八萬四千毛孔 。 無足異也 。
二臂 。 四臂 。 六臂 。 八臂 。 十臂 。 十二臂 。 十四 。 十六 。 十八 。 二十 。 至二十四 。 如是乃至 。 一百八臂 。 千臂 。 萬臂 。 八萬四千 。 母多羅臂 。
此明現臂 。 臂即手臂 。 一身二臂為本數 。 遞增至八萬四千 。 以表法門如前說 。 母多羅 。
此云印 。 謂臂各有手 。 手各結印故 。
二目 。 三目 。 四目 。 九目 。 如是乃至 。 一百八目 。 千目 。 萬目 。 八萬四千 。 清淨寶目 。
此明現目 。 人但二目 。 摩醯首羅天王 。 則有三目 。 故以雙數單數 。 互增至八萬四千 。 清淨寶目 。
即法眼圓明清淨 。 無礙無染 。 如佛紺目澄清是也 。
或慈 。 或威 。 或定 。 或慧 。 救護眾生 。 得大自在 。
此之慈 。 威 。 定 。 慧 。 對上首 。 臂 。 目言 。 或是不定之意 。 或現慈容可親 。 或現威容可畏 。 或垂臂提攜則慈 。 或擎拳勇健則威 。 或慈眼眷顧為慈 。 或怒目猙獰為威 。 或結印安靜則定 。 或摩頂授記則慧 。 慈是愛念相 。 威是雄勇相 。 定是寂靜相 。 慧是開朗相 。 所現諸相 。 皆為救護眾生 。 救是救拔 。 令其離苦 。 護是護念 。 令其得樂 。 又慈以護其善根 。 威以救其惡性 。 定以護其散亂 。 慧以救其昏迷 。 得大自在 。
即由不思議妙德 。 不勞作意 。 任運示現 。 自在成就 。 無往而不適其宜也 。 形既如是 。 咒可例知 。 亦必救護自在矣 。
巳三異體形咒不思議 。
二者 。
由我聞思 。 脫出六塵 。 如聲度垣 。 不能為礙 。 故我妙能 。 現一一形 。 誦一一咒 。 其形其咒 。 能以無畏 。 施諸眾生 。 是故十方 。 微塵國土 。 皆名我為 。 施無畏者 。
上科同體形咒 。 一身能現 。 眾多妙容 。 能說無邊神咒 。 此科異體形咒 。 鑑機不一 。 現形亦多 。 應現何形 。 一一現之 。 各為說咒 。 故不同上科 。 亦不同三十二應 。 各隨所求 。 各應同類 。 此不拘類求 。 此能施無畏 。 亦不同十四無畏 。 彼但冥加 。 此則顯應 。
前四句明證體 。 中明起用 。 是故下述得名 。
二者 。 由我聞思 。 脫出六塵 。
即從聞 。 思 。 修 。 入三摩地 。 諸根圓拔 。 六塵迥脫 。 所以塵不能礙 。 此二句是法 。 下二句是喻 。
如音聲能度垣牆之外 。 雖有垣牆 。 不能為礙 。 因是證體 。 故我能現妙用 。 任運隨緣 。 能現一一身形 。 能誦一一神咒 。 誦者 。 即誦古佛所說之咒 。 如過去千光王靜住佛 。 所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等 。 所現之形 。 所說之咒 。 皆能以無畏力 。 布施於眾生 。 是由實德咸孚 。 令聞廣譽 。 十方世界 。 微塵國土眾生 。 皆名我為 。 能施無畏者 。
巳四破貪感求不思議 。
三者 。
由我修習 。 本妙圓通 。 清淨本根 。 所遊世界 。 皆令眾生 。 捨身珍寶 。 求我哀愍 。
前三句為能感 。 後四句為所感 。 由我修習 。 本妙圓通者 。
圓通乃眾生人人本具 。 迷而不發 。 雖處迷位 。 依然不失 。 故曰本妙圓通 。 清淨本根 。
是指耳根 。 根性即是如來藏性 。 清淨本然 。 為此方對機之根 。 是為本根 。 上句在迷本具 。 此句修證離染 。 故得清淨 。 由證清淨之體 。 一切無有染著 。 故令眾生 。 能捨慳吝執著之心 。 而我所遊化世界 。 皆能令眾生 。 破除慳貪 。 發心喜捨 。 捨自身所有珍珠寶物 。 求我哀愍 。 受之而為施作佛事也 。
正脈云 。
眾生慳不捨也心最難破 。 捨心最難發 。 求心不可強致 。 今所過之處 。 即感眾生 。 破慳施捨哀求 。 是誠不可思議 。 威神所使然也 。 孰知其洪源 。 但由修習耳根 。 清淨無著 。 故能類感如此 。
此事法華普門品可證 。 無盡意菩薩 。 聞佛所說 。 觀世音菩薩 。 遊化諸國 。 利益娑婆 。 即白佛言 。
世尊 。 我今當供養 。 觀世音菩薩 。 即解頸眾 。 寶珠瓔珞 。 價值百千兩金 。 而以與之 。 作是言 。
仁者 。 受此法施 。 珍寶瓔珞 。
瓔珞雖然貴重 。 本是財施 。 而曰法施者 。 一解供之時 。 了達三輪體空 。 二不為己施 。 乃為眾施 。 求作佛事 。 饒益眾生 。 故成法施 。
時觀世音菩薩 。 不肯受之 。 無盡意復白 。 觀世音菩薩言 。
仁者 。 愍我等故 。 受此瓔珞 。
觀世音不受有二意 。
一不供佛 。 而供我 。 佛不命受 。 故不敢受 。
二現從頸解 。 受之非義 。 故不宜受 。
無盡意重請 。 亦有二意 。
一表誠懇 。 望佛轉致 。 令其必受 。 二為眾而施 。 為眾而受 。 乃無傷於義 。
爾時佛告 。 觀世音菩薩 。
當愍此無盡意菩薩 。 及四眾八部 。 受此瓔珞 。 即時觀世音菩薩 。 愍諸四眾八部 。 受其瓔珞 。 分作二分 。 一分奉釋迦牟尼佛 。 一分奉多寶佛塔 。
既為眾而受 。 亦為眾而供 。 奉供二尊 。 佛為無上福田 。 以此轉供 。 回施一切眾生 。 令植佛因 。 旁引法華 。 以見菩薩 。 言之有徵也 。
巳五供養 。 佛生不思議 。
四者 。 我得佛心 。 證於究竟 。 能以珍寶 。 種種供養 。 十方如來 。 傍及法界 。 六道眾生 。
前二句述所證體 。 下明所起用 。 我得佛心者 。
即得諸佛如來 。 秘密之因地心 。 依此因心 。 而起了義修證 。 從妙耳門 。 反聞照性 。 證得一切 。 事究竟堅固 。 首楞嚴定 。 即證入如來藏 。 則世出世法 。 一一無不含藏其中 。 故能具足珍寶 。 供養佛生 。 以見佛生不二 。 等與供養也 。 證於究竟 。
莫作妙覺極果解 。 以菩薩示居等覺因位故也 。
求妻得妻 。 求子得子 。 求三昧得三昧 。 求長壽得長壽 。 如是乃至 。 求大涅槃 。 得大涅槃 。
上則佛 。 生等供 。 此則財 。 法二施 。 求妻得妻 。 求子得子 。
此對人道 。 以外財布施 。 國城妻子 。 皆外財也 。 求長壽得長壽 。
此對人道天仙 。 以內財布施 。 壽命色力 。 皆內財也 。 此應在三昧前 。 人間 。 有求長年益壽 。 仙道有求堅固形骸 。 壽千萬歲 。 天道 。 亦有長壽天 。 有求皆得 。 上皆以財布施 。 求三昧得三昧 。
此對上二界諸天 。 及三乘聖眾 。 或求四禪 。 四空 。 有漏禪定 。 或求聲聞 。 緣覺 。 三賢 。 十聖 。 無漏三昧 。 皆能令得三昧 。 或求無餘大涅槃 。 究竟斷德 。 即令得大涅槃 。 此皆以法布施 。 蓋由大士 。 證得藏心 。 一真法界 。 平等真如 。 故能生佛等供 。 財法二施 。 其無作妙力 。 豈可得而思議哉 。
二承演三科竟 。 併上科寅三詳演稱體起用竟 。
寅四結答所證圓通 。
佛問圓通 。 我從耳門 。 圓照三昧 。 緣心自在 。 因入流相 。 得三摩地 。 成就菩提 。 斯為第一 。
佛前問我等 。 悟十八界 。 誰為圓通 。 從何方便 。 入三摩地 。 我觀世音乃從妙耳門 。 依本根圓湛不生滅性 。 起智觀照 。 是謂圓照 。 即反聞照性 。 照到一心本源 。 即得三昧 。 是首楞嚴王三昧 。 此圓照三昧四字 。 上二修因 。 下二證果 。 緣心自在句 。 即果後脩因 。 又曰帶果行因 。 包括上三科 。 緣字 。 即三十二應 。 十四無畏 。 四不思議 。 隨緣應化 。 所起妙用 。 心得自在 。 上結答佛問悟十八界 。 誰為圓通 。 我悟妙耳門 。 即是圓通根 。 因入流相 。 得三摩地者 。
此結答佛問 。 從何方便 。 入三摩地 。 我因入流相 。 得三摩地 。 因入流相四字 。 即從聞 。 思 。 修 。 解六結 。 破五陰 。 所有行相 。 因者依也 。 依耳根 。 最優勝 。 最圓滿之根 。 又因者由也 。 由耳根聞性 。 起始覺智 。 入流者 。 逆生死流 。 入涅槃流 。 由淺入深 。 入到生滅既滅 。 寂滅現前 。 得三摩地 。 即如幻聞薰聞修 。 金剛三昧 。 名得耳根圓通 。 此上所答五句 。 該攝一經總題 。 亦即該攝 。 全經要義 。 我從妙耳門 。 圓湛不生滅性 。 為因地心 。 即如來密因 。 照字是起智觀照 。 做入流照性 。 背塵合覺之工夫 。 即修證了義 。 緣心自在 。 隨緣普應 。 或冥應 。 或顯應 。 心得自在 。 任運利生 。 即諸菩薩萬行 。 得三摩地 。 即得首楞嚴大定 。 成就菩提者 。
此成無上極果之菩提 。 圓得三菩提也 。 證真性菩提之妙理 。 滿實智菩提之妙智 。 起方便菩提之妙用 。 故曰成就菩提 。 上我從耳門圓照 。 即得元明覺 。 無生滅性 。 為因地心 。 此句即然後圓成 。 果地修證 。 斯為第一者 。
斯者此也 。 此耳根圓通 。 最為第一 。 即結答法門殊勝 。 此耳根一門 。 即佛首告阿難 。 有三摩提 。 名大佛頂 。 首楞嚴王 。 具足萬行 。 十方如來 。 一門超出 。 妙莊嚴路之一門 。 亦即阿難請入華屋之門 。 亦即十方薄伽梵 。 一路涅槃門 。
故為第一 。 又此成就菩提 。 斯為第一者 。
即觀世音代佛明答阿難所問 。 十方如來 。 得成菩提 。 妙奢摩他 。 三摩 。 禪那 。 最初方便 。 謂我從耳門 。 悟圓湛不生滅性 。 大開圓解 。 即妙奢摩他 。 起智觀照 。 依耳根 。 為本修因 。 反聞照性 。 而起圓修 。 即妙三摩 。 隨緣應化 。 心得自在 。 安住圓定 。 萬行繁興 。 即妙禪那 。 具足三定 。 圓成首楞嚴大定 。 成就無上菩提 。 惟此耳根第一 。 悟根性為因地心 。 是最初方便 。 從根修證 。 是初方便為入初發心住之方便 。 獲二勝 。 發三用 。 隨緣利生 。 是方便 。 阿難能問耳根圓通 。 悟徹得成菩提之法 。 改偏聞之轍 。 向耳根門頭 。 旋妄復真 。 即是具足三慧 。 速證圓通 。 何待佛敕文殊再選也 。
世尊 。 彼佛如來 。 歎我善得 。 圓通法門 。 於大會中 。 授記我為 。 觀世音號 。
此結自利殊勝 。 彼佛如來 。 即古觀世音如來 。 教我從聞 。 思 。 修入三摩地 。 我即秉教修習 。 而得圓通 。 歎我善得 。 圓通法門 。 即讚歎於我 。 善得者 。 費力少 。 而收效速 。 得循圓根 。 與不圓根 。 日劫相倍也 。 於大會中 。 授記我為 。 觀世音號 。 此即依修證自利行 。 而授因位之名 。 應在證圓通時授之 。 由其師資道合 。 故授同名之記 。
由我觀聽 。 十方圓明 。 故觀音名 。 遍十方界 。
上約人得名 。 此約法得名 。 法即修證之法 。 由我觀照耳根 。 聽聞之性 。 圓照法界 。 惟妙覺明 。 十方眾生 。 念我名號 。 無不圓明了知 。 不因心念 。 不假作意 。 與樂拔苦 。 自在成就 。 由是十方眾生 。 皆稱我名 。 故觀音名 。 遍十方界 。 十方眾生 。 皆與菩薩有緣 。 禮念供養 。 甲於其他菩薩也 。
二觀音廣陳竟 。 併上諸聖異說 。 子二眾說本因竟 。
子三佛現瑞應分二丑初彰圓通總相二顯圓通別相 。 今初 。
爾時世尊 。 於師子座 。 從其五體 。 同放寶光 。 遠灌十方 。 微塵如來 。 及法王子 。 諸菩薩頂 。
此因諸聖 。 各說圓通 。 二十五門悉啟 。 雖門門皆可 。 證入圓通 。 而以觀音耳根為最 。
爾時即諸聖各說 。 已竟之時 。 佛現瑞應 。 世尊 。 指本師釋迦 。 於師子座上 。
師子為獸中王 。 遊行無所畏 。 佛為法中王 。 說法無所畏 。 故以師子名座 。 從其五體 。
乃從佛全身 。 一首兩手兩腳為五體 。 同放寶光 。 其光遠灌十方 。 微塵數如來之頂 。 及法王子 。 諸菩薩頂 。
此則表顯圓通總相 。 圓通妙理 。 自他因果交徹 。 諸佛表果 。 諸聖表因 。 光明互相灌注 。 正顯自他因果交徹也 。 今佛光灌諸佛頂 。 乃以自果徹他果 。 灌菩薩頂 。 以自果徹他因 。 然必灌其頂者 。 表圓通妙理 。 為最勝頂法也 。
彼諸如來 。 亦於五體 。 同放寶光 。 從微塵方 。 來灌佛頂 。 並灌會中 。 諸大菩薩 。 及阿羅漢 。
此他佛光灌我佛 。 主伴之頂 。 正顯佛佛道同 。 頂法無二 。 唯一藏心 。 諸佛以之為密因 。 菩薩依之興萬行 。 皆不離乎此者也 。
丑二顯圓通別相 。
林木池沼 。 皆演法音 。 交光相羅 。 如寶絲網 。 是諸大眾 。 得未曾有 。 一切普獲 。 金剛三昧 。
上彰圓通總相 。 即圓通妙理 。 諸佛同證 。 此顯圓通別相 。 色聲諸法 。 法法圓融 。 林木池沼 。 聚水處大者為池 。 小者為沼 。 屬無情 。 皆演法音成有情 。 如極樂世界 。 水流花間 。 風吹行樹 。 皆演法音 。 此即情與無情共一體 。 交光相羅 。 如寶絲網者 。
我佛光灌他佛 。 他佛光灌我佛 。 光光相交 。 彼此羅織 。 猶如寶絲網相似 。 同體不分 。 不雜不亂 。 此即處處皆同真法界 。 以表諸聖法門 。 即同而異 。 即異而同 。 互遍互嚴 。 天地呈祥 。 滿目瑞相 。 而成圓通真境 。 是諸大眾 。 眼觀瑞相 。 耳聞法音 。 身居法會 。 頂灌佛光 。 各各得未曾有 。 一切普獲 。 金剛三昧者 。
乃即事明理 。 因相悟性 。 悟明一切事究竟堅固之理性 。 即普獲大士所證 。 金剛三昧 。 是謂徹法底源 。 無動無壞 。 此顯同悟 。 陰 。 入 。 處 。 界 。 七大 。 本如來藏 。 妙真如性 。 諸聖入門 。 雖各不同 。 所證圓通 。 則一而已 。
即時天雨 。 去聲落也 。 百寶蓮華 。 青黃赤白 。 間錯紛糅 。 十方虛空 。 成七寶色 。
即時 。 即於諸佛放光現瑞之時 。 諸天雨華 。 供養海會佛生 。 所雨之華 。 乃是百寶蓮華 。 而分青 。 黃 。 赤 。 白四色 。 相間錯綜 。 紛然糅合 。 一時十方虛空 。 寶華盈滿 。 成七寶色 。 華分四色以表行 。 寶具光明以表智 。 蓮華因果同時 。 方華即果 。 以表因心具足果覺 。 果覺不離因心 。 百寶四色 。 表智行紛敷 。 間錯糅合 。 表智行相即 。 空成寶色 。 表理智互嚴也 。
此娑婆界 。 大地山河 。 俱時不現 。 唯見十方 。 微塵國土 。 合成一界 。 梵唄詠歌 。 自然敷奏 。
正當諸佛放光 。 而成種種瑞相之時 。 此娑婆世界 。 依報之大地山河 。 俱同同時也不現 。 唯見十方 。 微塵諸佛國土 。 合成一個世界 。 自他不隔 。 一體圓融 。 此文上三句 。 表諸妄銷亡 。 中三句表 。 一真獨露 。 妄空真顯 。 即生滅既滅 。 寂滅現前 。 正是圓通真境 。 到此則梵唄詠歌 。 自然敷奏 。 梵者淨也 。 唄為讚頌 。 西域之唄 。 猶東土之讚 。 即歌詠讚歎 。 自然敷揚節奏 。 無異天樂鳴空也 。 此表圓通法樂 。 任運而成 。
二佛敕諸聖各說竟 。
癸三佛敕文殊 。 選擇分二子初如來敕選二文殊偈對子初分二丑初先示諸說平等二後出選擇本意 。 今初 。
於是如來 。 告文殊師利法王子 。
汝今觀此 。 二十五無學 。 諸大菩薩 。 及阿羅漢 。 各說最初 。 成道方便 。 皆言修習 。 真實圓通 。 彼等修行 。 實無優劣 。 前後差別 。
此佛敕文殊揀選 。 因前悟圓入一科中曾云 。
得循圓通 。 與不圓根 。 日劫相倍 。
又云 。
隨汝詳擇 。 其可入者 。 吾當發明 。 令汝增進 。
因阿難不知 。 最圓之根 。 佛雖密示耳根 。 阿難仍未領悟 。 故請如來 。 最後開示 。 退藏密機 。 冀佛冥授 。 故佛敕諸聖各說因地修證法門 。 皆曰斯為第一 。 阿難亦復 。 罔知所措 。 故敕文殊揀選圓通根 。 文殊為根本大智 。 過去乃七佛之師 。 承命揀選有二意 。
一者 。 佛前雖令 。 一門深入 。 究竟未曾顯說 。 何門即是 。 況今諸門並陳 。 理宜決定一門也 。 二者 。 諸聖所說 。 各皆方便 。 惜不對根智 。 惟觀音曲合機宜 。 惟此一選 。 決定捨諸門 。 而獨取耳門也 。 於是如來 。 特告文殊師利法王子 。 汝現今觀此二十五位菩薩羅漢 。 皆稱無學者 。 以圓人修同無修故 。 各說最初 。 成道方便 。 皆言修習 。 真實圓通者 。
各說最初發心 。 乃至成道 。 無非根 。 塵 。 識十八界 。 以及七大 。 以為下手 。 權巧方便 。 皆言依此修習 。 究竟俱得 。 真實圓通 。 各稱第一也 。 彼等修行 。 實無優劣 。 前後差別者 。
彼諸聖等 。 所修之行 。 所證圓通 。 畢竟無二 。 實無優劣之分 。 與差別之異也 。 此雖歸元無二 。 其實方便多門 。 而其所入之門 。 不無巧拙遲速之不同耳 。 是猶千徑九逵 。 共會王城之意 。 據此 。 則二十五門 。 應無所揀矣 。
丑二後出選擇本意 。
我今欲令 。 阿難開悟 。 二十五行 。 誰當其根 。 兼我滅後 。 此界眾生 。 入菩薩乘 。 求無上道 。 何方便門 。 得易成就 。
上正為阿難 。 以證處雖皆平等 。 而從入之門 。 豈盡對此方之機 。 豈盡可常時修學耶 。 我今欲令 。 阿難開悟 。 於二十五行 。 誰當其根 。 阿難多聞第一 。 慣用耳根 。 故下文殊選出 。
將聞持佛佛 。 何不自聞聞 。
下兼為未來 。 兼我滅後 。 此界末世眾生 。 根機愈鈍 。 開悟愈難 。 若不選對方之根 。 則縱入菩薩乘 。 捨小慕大 。 求無上道 。 亦難究竟 。 故佛命文殊選擇 。 先授意云 。
一對阿難一類之機 。 次對末法此界眾生 。 三修真因 。 四得極果 。 乃曰何方便門 。 能得容易成就也 。
子二文殊偈對分二丑初敘儀標偈二詳演偈文 。 今初 。
文殊師利法王子 。 奉佛慈旨 。 即從座起 。 頂禮佛足 。 承佛威神 。 說偈對佛 。
此經家敘儀 。 文殊師利法王子 。 奉佛慈旨者 。
欽奉我佛慈悲之法旨 。 即所授意揀選之事 。 故後偈云 。
堪以教阿難 。
及末劫沉淪 。
但以此根指耳根修 。 圓通超餘者 。
即從座起 。 頂禮佛足者 。
果後大人 。 受命常儀 。 尚且如是 。 承佛威神者 。
仗佛威德神力 。 加被於我 。 以二十五聖 。 與文殊齊肩者 。 實有其人 。 非仗佛威神 。 焉敢自行品量也 。 而以偈對 。 不以文對者 。 貫華易持 。 令聞已而思修也 。
丑二詳演偈文分六寅初發源開選二了揀諸門三獨選耳根 。 四普勸修持五結答覆命六求加總結寅初分三卯初雙示二源二略彰生滅三正明須選 。 今初 。
覺海性澄圓 。
圓澄覺元妙 。
元明照生所 。
所立照性亡 。
上二句 。 所依真源 。 即是本有真心 。 亦即如來藏性 。 此猶前文 。 將問明與不明 。 先標性本二覺 。 將破有為無為 。 先標真性二字也 。 覺海不作法喻解 。 乃直稱覺性為海 。 如華嚴所謂剎海 。 劫海等是也 。 若取水海 。 猶墮法喻不齊之過 。 以覺海橫無邊涯 。 豎無底蘊 。 非若水海 。 尚有邊底也 。 覺海性 。 性字指體大 。 澄圓圓澄約相大 。 元妙元明謂用大 。 澄圓謂覺海澂湛不動 。 圓含萬有 。 此即寂而照 。 不變常隨緣也 。 圓澄 。 謂覺海雖然圓含萬有 。 究竟澂湛不動 。 此即照而寂 。 隨緣常不變也 。 元妙 。 本來自妙 。 不由造作 。 元明 。 本來自明 。 不假功用 。 既曰元妙元明 。 則一念不生 。 法爾具足 。 此中元妙二字 。 即含有元明之意 。 對上澄圓 。 即元妙義 。 圓澄即元明義也 。 元明照生所 。 所立照性亡 。
此二句能依妄源 。 即最初根本不覺 。 亦即獨頭生相無明 。 一切妄法 。 皆依他而生 。 故此句元明二字 。 躡上文而來 。 元明 。 不妄生照用 。 則是本明 。 毫無一物 。 今於彼元明性上 。 妄生照用 。 此照是妄照 。 即經前所云 。
性覺必明 。 妄為明覺 。
生所者 。 因妄照而妄所生 。 即前所云 。
覺非所明 。 因明立所 。
以所照之妄境既立 。 而真照之性遂亡 。 即所謂有相當情 。 無相即隱 。 如迷雲起 。 必障蔽於慧日也 。 遂將本有如來藏 。 轉成無明藏識也 。
卯二略彰生滅 。
迷妄有虛空 。 依空立世界 。 想澄成國土 。 知覺乃眾生 。
此明從真起妄 。 妄成世界 。 眾生 。 併業果 。 三種相續之相 。 以其妄所既已成立 。 則轉本有之智光 。 而成能見之妄見 。 欲見本識 。 不知本識 。 卒不可見 。 遂迷性空 。 而妄成頑空 。 故曰迷妄有虛空 。 即前晦昧為空是也 。 親依無明 。 虛空先現耳 。 次句依空立世界者 。
以本識既不可見 。 而定欲見之 。 空見相對 。 堅執欲緣 。 如瞪目發勞 。 依虛空晦昧 。 結暗境而成四大之色法 。 故曰 。 依空立世界 。 即前空晦暗中 。 結暗為色是也 。 想澄成國土 。 知覺乃眾生者 。
上句 。 即溫陵所謂 。
妄想凝結 。 成無情國土也 。 下句 。 謂妄想知覺 。 成有情眾生也 。 此依無明藏識 。 生起依 。 正二報 。 而有見 。 相二分 。
指掌疏云 。
且約本識中細相言之 。 而不言麤相者 。 以其示迷途未遠 。 見歸源之易也 。
空生大覺中 。 如海一漚發 。 有漏微塵國 。 皆依空所生 。 漚滅空本無 。 況復諸三有 。
前四句 。 明諸法忽生 。 後二句 。 明諸法還滅 。 即返妄歸真之意 。 前迷妄有虛空 。 則虛空生於大覺心中 。 僅如海之一漚發現而已 。 以覺心 。 喻之如海 。 虛空 。 喻之如漚 。 其大小為何如耶 。 有漏微塵國 。 皆依空所生者 。
有漏 。 即前之有情世界 。 具足欲漏 。 有漏 。 無明漏也 。 微塵國 。 即前之器世界 。 皆依虛空之所生 。 不出空外 。 益見其微劣與虛妄矣 。 此四句 。 即前引起 。 塵勞煩惱 。 起為世界 。 靜成虛空 。 虛空為同 。 世界為異 。 彼無同異 。 真有為法 。 漚滅空本無 。 況復諸三有者 。
空性如漚 。 有生必滅 。 究之生滅 。 亦屬妄見 。 漚滅 。 虛空本無所有 。 況復空中 。 諸三有世間耶 。 三有即三界 。 謂欲有 。 色有 。 無色有也 。 妙理無端 。 妄成三界 。 如水結成冰 。 物而不化 。 故謂之曰有 。 又取中三界九地 。 則為九有 。
廣開四洲四惡趣 。 六欲併梵天 。 四禪四空定 。 無想阿那含 。 則為二十五有也 。 又依空同體 。 安危事一 。 故滅則俱滅 。 是知漚性不實 。 滅之仍歸於海 。 則知空性本無 。 滅之仍歸如來藏性也 。
卯三正明須選 。
歸元性無二 。 方便有多門 。 聖性無不通 。 順逆皆方便 。 初心入三昧 。 遲速不同倫 。
上明可以還滅 。 已引歸元之路 。 此明圓通順逆之意 。 意謂 。
但能滅除妄識境界 。 自可復歸本來元 。 有如來藏性 。 既歸藏性 。 其理則無有二 。 設若欲入此無二之理 。 其方便自有多門 。 如京畿是一 。 入路多歧也 。 聖性無不通 。 順逆皆方便者 。
諸聖證入此性 。 則無有不通 。 以三科七大 。 或順修而入 。 或逆修而入 。 二十五門 。 皆為方便之門 。 如千逕九逵 。 皆達帝京也 。
孤山曰 。
觀音耳根則順 。 餘聖諸根則逆 。 對此方之機為順 。 不對此方之機為逆也 。
正脈云 。
順塵識流 。 宛轉達道曰順入 。 則六塵六識 。 火大至識大圓通也 。 如順背京之路 。 繞遠方到者也 。 逆根性之外流 。 而旋返入性曰逆入 。 即六根及根大圓通也 。 如逆背京之路 。 回身即到者也 。 請觀諸根圓通 。 俱有旋反字面可見矣 。 初心入三昧 。 遲速不同倫者 。
此二句 。 正見須選 。 以上所云 。 順逆皆方便 。 所謂十方如來 。 於一切法門 。 皆能證得 。 何須選擇 。 但初發心人 。 欲入三昧 。 指楞嚴大定 。 得循圓根 。 與不圓根 。 日劫相倍 。 以不得圓根 。 則艱難而遲 。 雖修數劫 。 不及一日 。 以得圓根則容易而速 。 但修一日 。 可當數劫 。 因此遲速難易 。 自不同倫 。 又不可以不選也 。
初發源開選竟 。
寅二了揀諸門分四卯初揀六塵二揀五根三揀六識四揀七大 。 今初 。
色想結成塵 。 精了不能徹 。 如何不明徹 。 於是獲圓通 。
前來佛說 。 彼等修行 。 實無優劣 。 乃據諸聖 。 證得藏性而言 。 今欲初心 。 修證三昧 。 有遲速難易之殊 。 故不得不揀耳 。 此揀六塵圓通 。 一 。 優婆尼沙陀色塵 。 因觀色性空而悟入者 。 言色惟憑妄想凝結而成 。 為障蔽之塵 。 若以心精了之 。 終不能使之明徹 。 良以色塵之體 。 元本結暗所成 。 如何以此不了明 。 不透徹之物 。 而欲初心依此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音聲雜語言 。 但伊名句味 。 一非含一切 。 云何獲圓通 。
二 。 憍陳那聲塵 。 因聞法音而悟入者 。 音聲即徑直聲 。 語言即屈曲聲 。 即此音聲一法 。 未免雜於 。 語言文字 。 但伊名句味 。
伊者彼也 。 名詮自性 。 以一字直目為名 。 如言瓶等 。 並不言何瓶 。 句詮差別 。 如言花瓶二字 。 帶表為句 。 文詮聯合 。 以多字聯合為文 。 今言味者 。 即文理所詮之義味也 。 惟以彼之名句義味而已 。 且一名非能遍含一切名 。 一句非能遍含一切句 。 一義 。 非能遍含一切義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通之物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香以合中知 。 離則元無有 。 不恒其所覺 。 云何獲圓通 。
三 。 香嚴童子香塵 。 因香塵而悟入者 。 香塵必以鼻根 。 合中方知其有香 。 如若離而不合 。 則元無有香 。 且能覺之根 。 不能恒常與所覺之塵相合 。 以塵合時 。 則有能覺 。 塵離時 。 併無所覺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恒之物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味性非本然 。 要以味時有 。 其覺不恒一 。 云何獲圓通 。
四 。 藥王 。 藥上味塵 。 因味塵而悟入者 。 然此味塵體性非本然 。 而自知有味也 。 本然即自然 。 要以味塵合舌根時 。 方知其有味 。 其舌根能覺之性 。 不能恒常與所覺 。 合而為一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恒之物 。 而欲速獲圓通者哉 。
觸以所觸明 。 無所不明觸 。 合離性非定 。 云何獲圓通 。
五 。 跋陀波羅觸塵 。 因觸塵而悟入者 。 然觸塵本無自性 。 要以有知之身根 。 與無知之外物合 。 而覺知冷煖澀滑 。 違順等相 。 方名為觸 。 此上觸字指觸塵 。 下觸字指身根所對之物 。 故云觸塵必以身根所對之物 。 乃得發明顯現 。 無所不明觸者 。
若無有所觸之物 。 則不能發明 。 觸塵之相 。 合離之性 。 本非一定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常之物 。 而欲速獲圓通者哉 。
法稱為內塵 。
憑塵必有所 。
能所非遍涉 。
云何獲圓通 。
六 。 摩訶迦葉法塵 。 因法塵而悟入者 。 法塵非同外五塵之實質 。 乃是五塵落謝影子 。 謝在意地之中 。 惟意中獨緣 。 合外五塵 。 俱屬法塵 。 為獨影境 。 故稱為內塵 。 憑塵必有所者 。
憑外五塵落謝 。 必有所落謝之影 。 是則外塵為能謝 。 內塵為所謝 。 但外塵有五 。 落謝必有先後 。 內塵亦五 。 影子非無甲乙 。 起意緣時 。 惟專一境 。 捨一緣一 。 能所非能互遍互涉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遍之物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卯二揀五根 。
見性雖洞然 。 明前不明後 。 四維虧一半 。 云何獲圓通 。
六根 。 今言五根者 。 惟留耳根為當選也 。 一 。 阿那律眼根 。 因見性而悟入者 。 然見根之性即眼根 。 雖洞然明徹 。 若四方論 。 但明前一方 。 及左右兩方 。 不明後一方 。 故曰明前不明後 。 若以四維論 。 只見前兩維 。 不見後兩維 。 故言四維虧了一半 。 則三分言功 。 一分無德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圓之根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鼻息出入通 。
現前無交氣 。
支離匪涉入 。
云何獲圓通 。
二 。 周利槃特迦鼻息 。 因觀鼻根而悟入者 。 鼻息者 。 鼻中之氣息也 。 出而通於外 。 入而通於內 。 故曰出入通 。 即前云 。 有出有入是也 。 現前無交氣者 。
出息盡時 。 不能即入 。 入息盡時 。 不能即出 。 即此出入少停之時 。 名為現前 。 無有交接之氣 。 則無功德 。 即前云 。 而缺中交是也 。 據此 。 則三分論功 。 而缺一分 。 支離匪涉入者 。
而且支分離異 。 各有所據 。 有出無入 。 有入無出 。 即此支離處 。 匪能互相涉入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圓之根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舌非入無端 。 因味生覺了 。 味亡了無有 。 云何獲圓通 。
三 。 憍梵缽提舌根 。 因舌根而悟入者 。
溫陵曰 。
舌不因味 。 而即能覺了 。 乃為無端 。 無端 。 即無因也 。 謂舌入非無因 。 而能知味 。 因有味塵 。 合到舌根之時 。 方生覺了之知 。 設或味塵銷亡 。 則覺了之知 。 本無所有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常之根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正脈問 。
耳離聲而聞靜 。 說為本性 。 何不舌離味而嘗淡 。 亦說為常耶 。 耳為離知 。 恒常普遍 。 離聲聞靜 。 更比聲圓 。 人所易曉 。
經云 。
動若邇遙 。 靜無邊際是也 。 今舌根覺味之知 。 不過三寸 。 合知尚劣 。 而離知淡相 。 更為眇昧 。 豈能同耳之常性彰顯乎 。
身與所觸同 。 各非圓覺觀 。 涯量不冥會 。 云何獲圓通 。
四 。 畢陵伽婆蹉身根 。 因觀身根苦諦而悟入者 。 此之身根 。 與彼所有觸塵相同 。 前云 。
觸以所觸明 。 無所不明觸 。 今身正與相同 。 謂身之覺性 。 亦因所觸而得發明 。 若無所觸之塵 。 不得發明 。 各非圓覺觀者 。
以圓之一字 。 雙貫覺 。 觀二字 。 圓覺者 。 獨立之全體也 。 圓觀者 。 絕待之全智也 。 此身根與前觸塵 。 各非圓覺之與圓觀也 。 良以合中之知 。 根塵相待而顯 。 故前觸塵 。 離此身根 。 其相即隱 。 固無獨立之全體 。 與夫絕待之全智也 。 而此身根 。 離前觸塵 。 其知亦泯 。 亦無獨立絕待 。 全體全智也 。 此二句總明合而後有知也 。 涯量不冥會者 。
且身根之與觸塵 。 一屬有知 。 一屬無知 。 各有邊涯 。 各有分量 。 不能於離時 。 而得冥知契會 。 此句乃明離而後無知也 。 合有離無 。 其性不定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常之根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知根雜亂思 。 湛了終無見 。 想念不可脫 。 云何獲圓通 。
五 。 須菩提意根 。 因意根而悟入者 。 知根 。 謂意知根 。 即意根也 。 意根 。 乃第七末那識 。 第六依第七為根 。 故曰意根 。 雜者夾雜 。 亂思是意識 。 此識於諸識中 。 最亂最強 。 最難調伏 。 湛了終無見者 。
言脫盡意識 。 湛然了知之境 。 終不可見 。
如是則想念 。 不可一時頓脫之故 。 云何初心 。 依此雜亂不離之根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卯三揀六識 。
識見雜三和 。 詰本稱非相 。 自體先無定 。 云何獲圓通 。
此揀六識 。 經初以六識 。 為生死根本 。 不可依之錯誤修習 。 故以捨識用根為經旨 。 而諸聖自陳圓通 。 仍備六識者 。 見聖性無不通 。 順逆皆方便也 。 此處文殊復揀去者 。 正以初心入三昧 。 遲速不同倫也 。 一 。 舍利弗眼識 。 因眼識而悟入者 。 識見 。
應云見識 。 見屬眼 。 即眼識也 。 雜三和者 。
根塵相對 。 識生其中 。 能所合說也 。 乃眼家隨念分別 。 外對色塵 。 內對眼根 。 中間詐現 。 隨念麤略分別 。 是為眼識 。 以能依自體 。 所依根 。 塵 。 故曰雜三和 。 詰本稱非相者 。
即所生之識 。 詰其根本 。 無所從來 。 一者 。 不從根生 。 惟根無塵 。 不自生故 。 二者 。 不從塵生 。 色塵無知 。 非生識因故 。 三者 。 非根 。 塵和合共生 。 根是有知 。 塵屬無知 。 應所生之識 。 一半有知 。 一半無知 。 今則不然 。 故舉體虛妄不實 。 稱為非相 。 自體先無定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常之識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心聞洞十方 。 生於大因力 。 初心不能入 。 云何獲圓通 。
二 。 普賢菩薩耳識 。 因耳識而得悟入者 。 心聞 。
即耳識 。 能洞徹十方 。 圓聞無礙者 。 此皆生於脩法界行 。 大因威力之所成就 。 非耳識自能有如是功能 。 須是深位菩薩方可 。 云何初心 。 依此久遠之因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鼻想本權機 。 祗令攝心住 。 住成心所住 。 云何獲圓通 。
三 。 孫陀羅難陀鼻識 。 因鼻識而悟入者 。 鼻想者 。
於鼻端作觀白之想也 。 本權機者 。
本來權巧方便 。 隨順機宜而設 。 非鼻識本有也 。 鼻識以分別香臭為用 。 次句 。 即其權施之意 。 祗令收攝其散亂心 。 令得暫住而已 。 三句云 。
既有能住之心 。 則鼻端白 。 即成所住之境 。 蓋真心無住 。 云何初心 。 依此有住之心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說法弄音文 。 開悟先成者 。 名句非無漏 。 云何獲圓通 。
四 。 富樓那 。 舌識 。 因舌識而悟入者 。 舌識說法 。 惟是播弄音聲 。 及以語言文字 。 而富樓那 。 得大開悟 。 成阿羅漢者 。 乃是先所成 。 曠劫辯才之力 。 故能如是耳 。 非一時舌識之功能 。 以名身 。 句身 。 及文身 。 乃不相應行 。 有為法所攝 。 非無漏法 。 云何初心 。 依此有為法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持犯但束身 。 非身無所束 。 元非遍一切 。 云何獲圓通 。
五 。 優波離身識 。 因身識而悟入者 。 持犯者 。
持婬 。 殺 。 盜戒 。 欲令清淨 。 不使有犯 。 但能約束身識而已 。 非身識之範圍 。 如妄言 。 綺語 。 惡口 。 兩舌 。 則身識無所從束 。 是尚不遍於口 。 意二業 。 況夫菩薩 。 清淨律儀 。 乃至八萬細行 。 一切法門耶 。 故曰元非遍一切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遍法門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指掌疏 。
問云 。
波離執身 。 次第執心 。 俱得通利 。 今何但云束身 。
答曰 。
此約初心言之 。 大凡初心持戒 。 先斷婬 。 殺 。 盜 。 妄 。 妄猶可緩 。 而最所宜急者 。 唯婬 。 殺 。 盜耳 。 但執心誠難 。 故先以身識束身 。 如身識不起邪覺 。 離於惡觸 。 自然無復婬 。 殺 。 盜事 。 是為束身 。 至若心動婬 。 殺 。 盜機 。 口出妄言 。 綺語等 。 非不欲斷 。 但非身識能持 。 人不盡皆然 。 波離豈能依此入圓哉 。
神通本宿因 。 何關法分別 。 念緣非離物 。 云何獲圓通 。
六 。 大目犍連意識 。 因意識而悟入者 。 不可測度 。 謂之神 。 自在無礙謂之通 。 大目連神通 。 雖由旋識復湛 。 心光發宣 。 究其深本 。 乃宿因久修 。 故遇佛聞法 。 即得成就 。 是知其有由來矣 。 何關意識之事 。 法分別 。
即意識也 。 因對法塵上 。 所起分別 。 念念攀緣 。 即合法塵則有 。 離法塵則無 。 故曰念緣非離物 。 物即法塵也 。 云何初心 。 依此攀緣妄識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卯四揀七大 。
若以地性觀 。 堅礙非通達 。 有為非聖性 。 云何獲圓通 。
此揀七大圓通 。 前五大同塵 。 第六同識 。 第七同根 。 今一 。 持地菩薩地大 。 因平地而悟入者 。 若以地大之性 。 而為觀察 。 境則是堅凝障礙之物 。 而非通達之相 。 持地平填道路 。 尚涉有為 。 而非無漏之正性耳 。 聖者正也 。 後遇平心之教方歸聖性 。 云何初心 。 依此有為之法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若以水性觀 。 想念非真實 。 如如非覺觀 。 云何獲圓通 。
二 。 月光童子水大 。 因觀水大而悟入者 。 若以水大之性 。 而為觀境 。 皆由想念而成 。 非真如實際 。 如如不動之理 。 凡欲契如如不動之理 。 須得如如不動之智 。 而起心分別覺觀 。 皆不與相應 。 故曰如如 。 非六識覺觀所能契入也 。 云何初心 。 依此覺觀之心 。 速獲圓通者哉 。
若以火性觀 。 厭有非真離 。 非初心方便 。 云何獲圓通 。
三 。 烏芻瑟摩火大 。 因觀火大而悟入者 。 若以火大之性 。 而為觀境 。 烏芻厭有慾火 。 而求離欲 。 非到身心俱斷 。 斷性亦無 。 乃非真離欲也 。 然初心不盡多婬之機 。 有少欲無欲者 。 豈必藉此 。 以為方便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通之法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若以風性觀 。 動寂非無對 。 對非無上覺 。 云何獲圓通 。
四 。 琉璃光法王子風大 。 因觀風大而悟入者 。 若以風大之性 。 而為觀境 。 彼雖遍觀內外 。 皆是妄緣 。 風力所轉 。 然風大有動有寂 。 便屬循環生滅 。 無常之法 。 非無對待 。 既有對待 。 自非無上覺體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常之法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正脈 。
問 。
反聞法門 。 亦從動靜而入 。 何殊於此 。
答 。
彼乃漸脫 。 動靜二塵 。 以取無動靜之聞性 。 為初心方便 。 此即取有動寂之風性為入門 。 所以大不同也 。 豈可以此難彼 。
若以空性觀 。 昏鈍先非覺 。 無覺異菩提 。 云何獲圓通 。
五 。 虛空藏菩薩空大 。 因觀空大而悟入者 。 若以空大之性 。 而為觀境 。 諦觀四大無依 。 妄想生滅 。 虛空無二 。 佛國本同 。 虛空 。 乃晦昧所為 。 昏即冥也 。 鈍即頑也 。 乃以冥頑為相 。 自體先非靈明覺知之用 。 無覺異菩提者 。
既無靈明覺知之用 。 自與菩提相異 。 梵語菩提 。 此翻覺道 。 即圓通所證之無上覺道也 。 今欲以昏鈍之因 。 而取靈明之果 。 何異鑽冰取火也 。 云何初心 。 依此無覺之物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若以識性觀 。 觀識非常住 。 存心乃虛妄 。 云何獲圓通 。
六 。 彌勒菩薩識大 。 因觀識大而悟入者 。 若以識性 。 為所觀境 。 諦觀十方唯識 。 然此識性 。 念念生滅不停 。 實非常住之性 。 且存心觀之 。 已是虛妄 。 何況所觀之識大 。 而不虛妄耶 。 云何初心 。 依此不常之心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諸行是無常 。
念性元生滅 。
因果今殊感 。
云何獲圓通 。
七 。 大勢至法王子根大 。 按根大應當在第六 。 今彌勒識大超前 。 勢至根大居此者 。 足見菩薩明知慾脩楞嚴大定 。 獨讓觀音殿後 。 而求其普被三根 。 利鈍兼收者 。 惟此念佛一門 。 凡有動作遷流 。 全屬諸行 。 皆是無常 。 而勢至則曰 。 都攝六根 。 淨念相繼 。 既是都攝 。 則屬根大 。 可見念佛 。 不是口念 。 不是第六意識心念 。 乃是意根都攝六根而念 。 雖曰淨念 。 終成有念 。 既曰相繼 。 難免生滅 。 故曰念性元生滅也 。 以此念佛為因 。 往生淨土為果 。 因果相孚 。 則萬修萬人去 。 若以此生滅之因 。 而求現證 。 不生滅之圓通 。 則因果相背 。 感應咸殊 。 故曰因果今殊感 。 云何初心 。 依此生滅之心 。 而速獲圓通者哉 。
正脈云 。
通論二十四聖 。 約其所證 。 必等觀音 。 而原其入門 。 不從本根 。 略有四緣 。 所以當揀 。
一者 。 不對方宜 。 二者 。 不便初心 。 三者 。 別有資藉 。 四者 。 非常脩學 。 反顯耳根 。 對方宜 。 便初心 。 不勞資藉 。 通常可脩也 。 意在後偈 。 預此明之 。
二了揀諸門竟 。
寅三獨選耳根 。 分二卯初備彰門妙二詳示脩巧卯初又分四辰初根隨方利二法以人勝三示法真實四顯行當根 。 今初 。
我今白世尊 。
佛出娑婆界 。
此方真教體 。
清淨在音聞 。
欲取三摩提 。
實以聞中入 。
上來餘門 。 既經揀去 。 此則應選耳根 。 故云 。
我現今重白世尊言 。
佛出娑婆世界 。 此云堪忍 。 以娑婆眾苦具足 。 眾生堪能忍受諸苦故 。 如來必隨一方機宜 。 而立教體 。 設教不應機 。 化則不勝 。
準維摩經云 。
或有佛土 。 以光明而作佛事 。 或有佛土 。 以佛菩提 。 樹而作佛事 。 乃至或以 。 園林臺觀 。 或以虛空影響 。 或以音聲語言 。 或以寂無言說 。 各隨機宜 。 教體不同 。 今佛世聞聲得益者多 。 即末世亦從此方眾生耳根偏利 。 能由聞性 。 遍達無量差別理事 。 故對此一方機宜 。 以音聲施作佛事 。 所以透彼聞根之利也 。 如來在世 。 聞教得益者多 。 即末世亦從開示 。 而得悟入者眾 。 意言常途但以音聲為教體 。 是隨相假體 。 而此方真實教體 。 清淨本然 。 周遍法界者 。 惟在聽音之聞性而已 。 欲取三摩提 。 實以聞中入者 。
良以教詮藏性 。 而聞性最切近藏性者也 。 然領悟雖以雙託音聞 。 而修定但宜單取聞性 。 故凡欲取證三摩提 。 即楞嚴大定 。 實在要以耳根聞性得入 。
如觀音自敘 。
彼佛教我 。 從聞思脩 。 入三摩地 。 於是依教 。 初於聞中 。 做入流照性工夫 。 解六結而越三空 。 破五陰而獲二勝 。 是則從說選根以來 。 直至此處 。 方以決定指出耳根 。 為圓通本根 。 至妙之法門矣 。
辰二法以人勝分二巳初略讚自利二廣顯利他 。 今初 。
離苦得解脫 。 良哉觀世音 。
此科以耳根圓通之法 。 因為觀音之人殊勝故 。 其法必堪珍重也 。 此二句 。 略讚自利功德 。 離苦者 。
離分段 。 變易二種生死之苦 。 即解六結 。 而越三空也 。 得解脫者 。
得離繫自在 。 二種解脫之樂 。 即破五陰 。 而獲二用也 。 此乃言自備利他體用故 。 判屬自利也 。 良有二義 。
一 。 誠實義 。 如云 。
離苦得解脫 。 誠哉觀世音之人耳 。 二 。 讚善義 。 如云 。
離苦得解脫 。 善哉觀世音之法耳 。
巳二廣顯利他 。
於恒沙劫中 。 入微塵佛國 。 得大自在力 。 無畏施眾生 。
此科廣顯利他功德 。 第一句 。 明豎窮三際 。 於恒沙劫 。 顯化導時長也 。 第二句 。 明橫遍十方 。 入微塵國 。 顯現身處廣也 。 第三句 。 顯三十二應 。 有無作妙力 。 自在成就之語 。 第四句 。 顯十四無畏 。 有施無畏力 。 福備眾生之語 。 又以此三四兩句 。 總顯四不思議科 。
第一不思議科後 。 有救護眾生 。 得大自在 。 第二不思議科後 。 有能以無畏 。 施諸眾生也 。 且連上兩句 。 貫成四句 。 總顯此等妙用 。 皆極盡沙劫之常 。 皆窮盡塵剎之遍 。 總顯常遍二義 。 誠為巧妙也 。
妙音觀世音 。
梵音海潮音 。
救世悉安寧 。
出世獲常住 。
溫陵曰 。
以說法不滯為妙音 。 尋聲救苦為觀音 。 音性無著為梵音 。 應不失時 。 為海潮音 。 今三十二應中說法 。 四不思議中說咒 。 由菩薩妙觀察智 。 觀定應說何法而得度 。 即為說法 。 或說咒 。 此皆妙音之力也 。 十四無畏 。 中之救八難 。 四不思議 。 中之施無畏 。 由菩薩以觀智 。 觀世間稱念菩薩名號音聲 。 皆得解脫 。 此皆觀世音之力也 。 十四無畏 。 之除三毒 。 四不思議 。 之破慳貪 。 由菩薩音性 。 清淨無著 。 此皆梵音之力也 。 三十二應 。 中之赴遍求 。 十四無畏 。 中之赴二求 。 四不思議 。 中之赴廣求 。 由菩薩及時說法 。 應不失時 。 此皆海潮音之力也 。 然 《# 法華 》# 。 有勝彼世間音 。 此中獨缺 。 以致持名一科 。 無所收屬 。 以菩薩一名 。 與彼六十二恒河沙 。 法王子名號 。 正等無異 。 以彼一名 。 正屬勝彼世間音 。 如是則五音具足矣 。 救世二句 。 義攝後不思議 。 以世人慳貪積聚 。 患得患失 。 皆不安寧 。 而第三不思議中 。 破貪感求 。 正救此病 。 令悉安寧 。 以脩行欲求出世 。 錯用因心 。 不得究竟 。 而第四不思議中 。 有求大涅槃 。 得大涅槃 。 證出世無上覺道 。 而得不生不滅 。 無去無來 。 常住快樂也 。
辰三示法真實分三巳初圓真實二通真實三常真實 。 今初 。
我今啟如來 。 如觀音所說 。 譬如人靜居 。 十方俱擊鼓 。 十處一時聞 。 此則圓真實 。
此顯示耳根 。 具足三種真實 。 誠正定之真修也 。 決定速證圓通 。 不勞資藉 。 我者文殊自稱 。 現今啟白如來 。 所以揀去諸聖 。 獨選耳根者 。
如觀音所說 。
我從耳門 。 圓照三昧 。 所以速證圓通也 。 非指下偈為觀音所說 。 偈中仍是文殊取前六根數量 。 併擊鐘驗常等科中 。 佛說語意 。 而加發揮 。 見耳根之本妙也 。 譬如人靜居者 。
假設聞鼓一事 。 以例聞一切聲皆然 。 故云 。
譬如靜居 。 寂靜居處 。 揀非鬧時也 。 以鬧時聞性 。 雖則常圓 。 殊不自覺 。
正脈云 。
十方俱擊鼓者 。
一時同擊也 。 十處一時聞者 。
聞無先後也 。 此見耳根聞性 。 人人本來自圓 。 喻如最大圓珠懸於空中 。 周輝普照 。 諸聲如影 。 亂映齊現 。 絲毫不昧 。 此則圓真實者 。
本來圓滿周遍十方 。 真而無妄 。 實而不虛 。 之妙義也 。
巳二通真實 。
目非觀障外 。 口鼻亦復然 。 身以合方知 。 心念紛無緒 。
此以耳根超勝五根 。 二 。 三句語倒 。 且口字是舌字 。 以舌在口中 。 故以代之 。 目能觀障內之色 。 非能觀見遮障之外 。 所有諸物 。 其猶隔窗外 。 不見外物 。 隔皮膚不見臟腑 。 是近而薄者 。 尚障隔不通 。 況遠厚乎 。 身以合方知者 。
即身根 。 亦必以塵合身 。 方有知觸之用 。 口 。 鼻二根 。 之與味 。 香 。 二塵亦復然 。 稍離尺寸 。 便不覺知 。 心是意根 。 又雜意識 。 想念紛亂 。 無有頭緒 。 如是則想念尚不能脫 。 況能通乎 。
隔垣聽音響 。
遐邇俱可聞 。
五根所不齊 。
是則通真實 。
此言耳根在動用中 。 現具靈通之相 。 隔垣牆而聽音響 。 尚無隔礙 。 不知者 。 謂聲能透入 。 其知者 。 以聞性湛然 。 周遍圓滿 。 無線電話 。 可以驗知 。 並非聲來耳邊 。 亦非耳往聲處 。 如隔數千里之遙 。 問答如在目前 。 因聞性周遍故 。 遐邇俱可聞者 。
遐遠也 。 邇近也 。 所有一切 。 聲音皆可得聞 。 五根所不齊者 。
則隔垣能聽 。 非若眼根之不觀障外也 。 遐邇俱聞 。 非若三根之離塵不知也 。 於靜中聞鼓時 。 則俱擊齊聞 。 非若意根之雜亂無緒也 。 以是而觀 。 則五根功能 。 所不能與耳根齊等 。 況塵識與諸大 。 非根之類者 。 豈能齊哉 。 此見耳根聞性 。 人人本來自通 。 喻如洪水普為淹沒 。 草舍竹籬 。 悉皆通透一無隔礙 。 是則通真實者 。
本來通達 。 周遍無礙 。 真而無妄 。 實而不虛 。 之妙義也 。
巳三常真實 。
音聲性動靜 。 聞中為有無 。 無聲號無聞 。 非實聞無性 。
此對聲塵以顯 。 聞性常住 。 初四句 。 動靜無關 。 音聲是總相 。 動靜是別相 。 此取擊鐘驗常科中義 。 前羅侯正擊之時 。 則音聲之性屬動 。 擊久聲銷 。 音響雙絕 。 則對動說靜 。 聞中為有無者 。
言動靜二相 。 常於聞性湛然體中 。 循環代謝 。
時羅侯更擊 。 動則音聲歷然現有 。 擊久聲銷 。 靜則音聲寂然現無 。 世人顛倒 。 尚且惑聲為聞 。 因於無聲之際 。 號為無聞 。 殊不知無聲之時 。 聞性愈覺 。 無有邊際 。 故曰非實聞無性也 。
聲無即無滅 。 聲有亦非生 。 生滅二圓離 。 是則常真實 。
此四句 。 生滅雙離 。 如上所說 。 無聲之時 。 聞性既無有滅 。 以此例知有聲之時 。 聞性亦非有生 。 是知聞性 。 湛然常住 。 一任其中 。 聲有則聞動 。 聲無則聞靜 。 而自體了無 。 生滅之相 。 故曰生滅二圓離 。 以見聞性 。 人人本來自常 。 喻如太虛空 。 恒無起滅 。 是則常真實者 。
豈非常住真心 。 性淨明體 。 真而無妄 。 實而不虛 。 之妙義也 。
縱令在夢想 。
不為不思無 。
覺觀出思惟 。
身心不能及 。
此離思惟 。 以顯聞性常住 。 思惟 。 乃是第六散位意識所為 。 而夢想亦第六獨頭意識所現 。 今云縱令在夢想之中 。 完全忘卻夢外動靜之境 。 而了無所思 。 而此聞性 。 亦不為彼 。 無思而即便滅無 。 如前熟睡之人 。 聞舂擣聲 。 惑為鐘鼓響 。 可見聞性 。 不為彼不思而便成無耶 。 覺觀出思惟 。 身心不能及者 。
上覺字 。 即聞性本體 。
下觀字 。 指聞性照用 。 而此照用 。 乃是寂而常照 。 不假思惟 。 超出思惟之外 。 身根 。 兼眼 。 鼻 。 舌三根 。 心是意根 。 如是五根對此 。 皆不能接夢外五塵之境 。 而有覺耶 。 惟獨耳根 。 能通夢外之聲 。 一呼便覺 。 超彼心身 。 所不能及也 。 然此圓通常三種真實 。 皆吾人尋常日用所現具者 。 不待修習而後有也 。 若能依之 。 反聞自性 。 修證圓通 。 猶風帆行於順水 。 必至易而至速也 。
辰四顯行當根分二巳初舉此方教體二明病在循聲 。 今初 。
今此娑婆國 。 聲論得宣明 。
此明耳根行門 。 正對此方之機 。 今此娑婆國 。 譯為堪忍 。 以此方具足苦境 。 堪能成就行人忍力故 。 此雖約處 。 實則因對此方眾生 。 耳根偏利故 。 佛以音聲 。 而作佛事 。 立諸聲名句文 。 一切經論 。 義理得以宣暢 。 心性得以了明 。
正脈謂 。
含蓄所宣明者 。 無非皆為詮顯圓湛 。 妙明之性 。 而此妙性 。 又祗在於能聞本根之中 。 眾生當可由所聞聲論 。 而反聞能聞之本根 。 方為得旨矣 。 若是則下科之意 。 自有來歷矣 。
巳二明病在循聲 。
眾生迷本聞 。 循聲故流轉 。 阿難從強記 。 不免落邪思 。 豈非隨所淪 。 旋流獲無妄 。
此明病在循聲 。 此方眾生 。 耳根既利 。 如來既以音聲為佛事 。 凡聞聲者 。 皆當兔於流轉矣 。 無奈眾生迷本聞 。 此眾生乃指狂慧學者 。 迷而不悟 。 不能因言會道 。 聞教觀心 。 能聞之本聞 。 是為妙明心性 。 而但循順所聞之聲教 。 增益戲論 。 故自取於流轉也 。 阿難縱強記 。 不免落邪思者 。 乃舉事證驗 。 即如阿難 。 縱能強記 。 十方如來 。 十二部經 。 清淨妙理 。 如恒河沙 。 猶尚不免 。 落於邪思 。 為物所轉 。 溺於婬舍 。 不得自由也 。 豈非隨所淪 。 旋流獲無妄者 。
豈非二字 。 乃承上文決定之辭 。 下八字病藥相當 。 即在迷本聞 。 不迷本聞而已 。 迷則隨所淪 。 隨即循也 。 所即聲塵 。 淪即流轉 。 言循聲必至流轉 。 即如諸佛 。 異口同音告曰 。
阿難汝欲識知 。 俱生無明 。 使汝輪轉 。 生死結根 。 唯汝六根 。 更無他物 。
若不迷則旋流 。 旋彼聞根 。 反聞聞性 。 獲無妄者 。
獲得真實常住 。 不流轉之性 。 即如諸佛告言 。
汝復欲知 。 無上菩提 。 令汝速證 。 安樂解脫 。 寂靜妙常 。 亦汝六根 。 更無他物 。
此兩句又如偈云 。
迷晦即無明 。
發明便解脫 。
若能發明 。 旋流反聞 。 便得無礙大解脫也 。 但初心之人 。 於一切時處 。 獨向耳根 。 反聞自性 。 別無他事 。 自有到家消息 。 豈不速而易修耶 。
初備彰門妙竟 。
卯二詳示修巧分四辰初出名教所反聞二法說次第超越三舉喻以合前法四結示因果究竟 。
阿難汝諦聽 。
我承佛威力 。 宣說金剛王 。 如幻不思議 。 佛母真三昧 。
此呼阿難之名 。 而告之曰 。
汝果欲旋流反聞 。 應當諦聽我語 。 我今仗承我佛 。 威神之力 。 所以為汝宣說 。 觀音所證之三昧 。 汝當生珍重之心 。
金剛王者 。
具體 。 相 。 用三大 。 其體堅固 。 不可破壞 。 其相光明 。 照了一切 。 其用銳利 。 能斷無明 。 亦即三德秘藏 。 王者 。 自在無礙義 。 前五卷有寶覺二字 。 此則俱含三字中 。
如幻不思議者 。
幻是譬喻 。 無而忽有 。 雖有若無 。 謂所修三昧 。 無修而修 。 修即無修也 。 不思議者 。 不可以心思口議 。 謂所修速疾 。 超乎世出世間之意 。 前偈 。
有如幻三摩提 。
彈指超無學 。
故知然也 。 佛母真三昧者 。
第一卷告示阿難 。 及諸大眾 。 有三摩提 。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 具足萬行 。 十方如來 。 一門超出 。 妙莊嚴路 。 五卷偈云 。
十方婆伽梵 。
一路涅槃門 。
可見十方諸佛 。 都從此一門超出 。 趣入涅槃之門 。 所以稱為佛母 。 出生諸佛故 。 所證之三昧 。 是真三昧 。 乃天然自性本定 。 非同工夫引起之定 。 有入住出也 。 此出名中 。 已示修巧之意 。 且簡要易速四義為巧 。 但依耳根 。 一門深入 。 此則為簡 。 入一無妄 。 彼六知根 。 一時清淨 。 此則為要 。 但向根中 。 旋流反聞 。 此則為易 。 自入流亡所 。 而至寂滅現前 。 此則為速 。 具此四義 。 故成此真三昧也 。
汝聞微塵佛 。
一切秘密門 。
欲漏不先除 。
蓄聞成過誤 。
此抑多聞而顯過 。 汝阿難是多聞第一之人 。 與我同於空王佛所發心 。 我常勤精進 。 汝常樂多聞 。 據此則所遇之佛 。 數等微塵 。 皆以多聞之力 。 護持法藏 。 凡一切秘密深奧之法門 。 悉皆得聞 。 欲漏不先除者 。
惟務多聞 。 不動定力 。 欲漏種習 。 不先除卻 。 蓄聞成過誤者 。
因欲漏不先除 。 故蓄積多聞 。 反成過誤 。 非但聞於普通佛法 。 乃至聞於 。 秘密深法 。 皆為循塵流轉矣 。
將聞持佛佛 。 何不自聞聞 。
此決取捨而反聞 。 決定捨於循塵之聞 。 而取反聞之聞也 。 首句上佛字 。 指佛身 。 下佛字指佛法 。 次句上聞字屬聞根 。 下聞字屬聞性 。 故以警之曰 。
將自己之聞根 。 受持諸佛 。 所說之佛法 。 何不識取本聞 。 而旋倒聞根 。 以聞聞性乎 。 此科是教反聞之正文也 。 觀此但聞一聞性 。 便勝無量多聞 。 亦見其至簡 。 而最要矣 。
辰二法說次第超越 。
聞非自然生 。 因聲有名字 。 旋聞與聲脫 。 能脫欲誰名 。
此科法說 。 當修反聞 。 如何修 。 如何證 。 先明超越情界 。 次示超越器界 。 聞非自然生者 。
聞指妄聞 。 乃攬塵所結之根 。 非是自然而生也 。 因聲有名字者 。
因於動 。 靜二種妄塵 。 黏起湛然一 。 精明之體 。 發為聽精 。 聽精映聲 。 捲聲成根 。 由此無始來 。 遂有耳根之名字 。 即根元 。 目為清淨四大 。 因名耳體 。 乃聚聞結滯為根之體 。 旋聞二句 。 言既因攬聲而結 。 必待脫聲而解 。 旋觀能聞之聞性 。 而與所聞之聲塵脫離 。 即入流亡所 。 乃至動靜二相 。 瞭然不生 。 旋倒聞根 。 反聞自性 。 而與聲塵脫離也 。 能脫即指聞根 。 前因攬塵而結 。 茲因旋根而脫 。 欲誰名者 。 言塵已脫 。 而根隨盡 。 更有誰名為根也 。 此二句即當如是漸增 。 聞所聞盡 。 併能聞耳根之名亦失 。 惟一妙性而已 。
正脈云 。
此四句喻水本因寒而結冰 。 故冰須脫寒而還水矣 。
一根既返源 。 六根成解脫 。
此如後三漸文云 。
塵既不緣 。 根無所偶 。
亦即返流全一 。 六用不行 。 人疑但解一根 。 餘根尚結 。 不知根雖有六 。 體本是一 。 此橫論六根 。 結則同結 。 解則齊解 。 六根同一成壞也 。 正同豎論六結 。 每一根 。 約迷真起妄 。 從性至塵 。 由細向麤 。 皆有次第六結 。 約返妄歸真 。 從塵至性 。 由麤向細 。 亦有次第六結 。 如一結成時 。 六根同成一結 。 乃至六結皆然 。 或一結解時 。 六根齊解 。 一結乃至六結皆然 。 解結者 。 但從耳根 。 逆流而入 。
六結 。 一動 。 二靜 。 三根 。 四覺 。 五空 。 六滅 。 此處 。 一根既已返本還源 。 覺性現前 。 不復循塵結根 。 於六結 。 但解動 。 靜 。 根三結 。 則六根俱成解脫 。 是則一根返源 。 豈不至簡耶 。 六根齊脫 。 豈不至要耶 。 夫至六根皆脫 。 則眾生世界 。 已自不能纏縛矣 。
見聞如幻翳 。 三界若空華 。 聞復翳根除 。 塵銷覺圓淨 。
此科明器界超越 。 不是情器根塵平言 。 蓋言塵界 。 全倚情根而立 。 今情根解脫 。 而塵界自必隨銷 。 見聞等四句 。 乃重明上文之意 。 以起下淨極光通之義 。 本一精明之體 。 起於見 。 聞 。 嗅 。 嘗 。 覺 。 知六用 。 如依淨眼 。 起於幻翳相似 。 三界依正 。 猶翳眼所見空華 。 翳病若除 。 華於空滅 。 聞根今已 。 旋妄復真 。 則翳根之病除矣 。 幻翳既除 。 而塵界應念隨銷 。 如空華滅於虛空 。 覺圓淨者 。
由是本覺之體 。 根除為圓而不礙 。 塵銷為淨而不染 。 所謂迥脫根塵 。 靈光獨耀矣 。 夫根身解 。 而器界隨銷 。 其亦至易 。 而甚速者乎 。
淨極光通達 。 寂照含虛空 。 卻來觀世間 。 猶如夢中事 。 摩登伽在夢 。 誰能留汝形 。
上言覺圓淨者 。 似未至極圓極淨也 。 蓋必覺所覺空 。 乃至寂滅現前 。 乃為淨極 。 而心光自然通達 。 遍照塵剎 。 乃為圓極 。 夫淨極即寂 。 光通即照 。 此光寂而常照 。 稱性含裹虛空 。 虛空 。 乃世界之最大者 。 今以大覺海中比之 。 其猶一漚之小 。 何況空中 。 所有世界耶 。 卻來觀世間 。 猶如夢中事者 。
乃涉世無礙之意 。 既得全體 。 復獲大用 。 卻來涉世利生 。 以含空之寂照 。 覺察世間 。 悉皆如夢 。 了無罣礙 。 即所謂超越世界 。 得大自在也 。 摩登伽在夢 。 誰能留汝形者 。
乃激發阿難之語 。 汝昔之所以被邪術所制 。 無自由分者 。 正由不能解根超界 。 得大解脫也 。 亦由不知根中 。 圓湛妙心 。 寂照含空 。 無可拘制 。 而但取緣塵影事為心 。 妄認身中 。 是以受制莫脫 。 若能以此觀世 。 則摩登伽女 。 乃是夢中之人 。 以夢中之人 。 不能牽夢外之身 。 故曰 。
誰能留汝之形乎 。
辰三舉喻以合前法 。
如世巧幻師 。 幻作諸男女 。 雖見諸根動 。 要以一機抽 。 息機歸寂然 。 諸幻成無性 。
此喻 。 明從真起妄 。 返妄歸真也 。 巧幻師 。 即能作之人 。 喻真如能隨緣也 。 幻作 。 即所作幻術 。 喻成事無明也 。 諸男女 。 即幻作之人 。 喻六根也 。 一機抽 。 即抽男女之機關也 。 喻一精明之體也 。 元依一精 。 分成六用 。 在眼曰見 。 乃至在意曰知 。 所謂雖見諸根動 。 喻六根之用差殊 。 要以一機抽者 。
喻惟一精明之體 。 隨緣異用也 。 息機 。
休息機關而不抽 。 喻旋一根 。 精明之體 。 令其還源也 。 歸寂然者 。
男女諸根皆不動 。 六根俱解脫也 。 諸幻成無性者 。
所依幻處 。 亦成無性 。 全泯於無也 。 即器界亦得超越也 。
六根亦如是 。 元依一精明 。 分成六和合 。 一處成休復 。 六用皆不成 。 塵垢應念銷 。 成圓明淨妙 。
此法合 。 言六根中性 。 亦如幻人 。 之諸根是也 。 一精明 。 是依真妄和合而起 。 而為六精之總相 。 即本經所稱 。 陀那微細識 。 六根是能依 。 一精是所依 。 故曰元依一精明 。 分成六和合 。 依此分為六性 。 和合根塵 。 性雖有六 。 體本是一 。 合上幻師 。 幻作男女 。 雖見諸根動 。 要以一機抽也 。
正脈云 。
當補兩句 。 雖見六用殊 。 惟一精明轉 。 合喻中雖見諸根動 。 二句方全 。 一處成休復 。
即指耳根反聞照性 。 合喻中息機 。 六用皆不成 。
指見聞嗅嘗覺知 。 一精既轉 。 六用不成 。 合喻中歸寂然 。 齊此 。 喻明情界脫纏 。 末二句 。 合諸幻成無性 。 塵垢即指器世間 。 六塵垢染世界 。 應念銷者 。
如前經云 。
山河大地 。 應念化成 。 無上知覺是也 。 成圓明淨妙者 。
無情器之分曰圓 。 無無明之蔽曰明 。 無根塵之污曰淨 。 無結縛之礙而互用變現曰妙 。 此更喻明 。 器界超越 。
辰四結示因果究竟 。
餘塵尚諸學 。 明極即如來 。
餘塵者 。
斷無明未盡 。 謂之有餘微細之塵 。 如等覺菩薩 。 尚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盡 。 尚在諸學地 。 明極即如來者 。
謂本明證極 。 無明盡淨 。 即是究竟如來 。 夫法門既妙 。 修證又巧 。 乃至成佛無難 。 所以惟選於耳門也 。
寅四普勸修證 。
大眾及阿難 。 旋汝倒聞機 。 反聞聞自性 。 性成無上道 。 圓通實如是 。
此以文殊選定 。 耳根圓通 。 勸眾普修 。 意謂反聞之功 。 易而且速 。 實效如此 。 故呼大眾 。 勿迷本聞 。 及汝阿難勿再強記 。 真實圓通 。 別無他法 。 惟在旋轉循塵 。 之顛倒聞機 。 反聞以聞自己之聞性 。 此性 。 即是圓湛不生滅性 。 亦即菩提涅槃 。 元清淨體 。 實成佛之真因 。 故判決此性 。 定成無上之佛道 。 即究竟極果也 。 末句謂圓通法門雖多 。 若剋定真實 。 便於初心 。 惟修如是聞性而已 。
此是微塵佛 。 一路涅槃門 。
過去諸如來 。 斯門已成就 。 現在諸菩薩 。 今各入圓明 。 未來修學人 。 當依如是法 。 我亦從中證 。 非惟觀世音 。
此是十方三世 。 微塵諸佛 。 到菩提家 。 入涅槃門 。 一條妙修行之大路 。 過去諸如來 。 已得成佛 。 是斯門已成就 。 現在諸菩薩 。 雖未成佛 。 今依此各入圓明 。 圓明 。 即淨極光通之意 。 未來修學人 。 必當依此耳根反聞之法 。 如是而修也 。 不唯諸佛菩薩 。 由斯而入 。 即我文殊 。 亦從耳根反聞之中 。 而得修證也 。 非唯觀世音 。 一人為然 。 則知此法 。 為三世通修之路 。 是諸佛共入之門 。 汝等當從妙耳門而入焉 。
正脈云 。
蓋自不修 。 惟勸人修 。 人或不從 。 先身入 。 而率眾同入 。 人皆樂與 。 故文殊明己 。 亦從耳根修證 。 所以啟人之必信從也 。
寅五結答覆命 。
誠如佛世尊 。 詢我諸方便 。 以救諸末劫 。 求出世間人 。 成就涅槃心 。 觀世音為最 。 此結答 。 即觀世音為最 。 一句覆命 。 因前佛敕 。 揀選圓通 。 今當覆命 。 誠者真也 。 如佛言 。 真真如佛所命 。 表信從佛旨也 。 次四句 。 牒前敕選授意之文 。 我今欲令 。 阿難開悟 。 二十五行 。 誰當其根 。 兼我滅後 。 此界眾生 。 入菩薩乘 。 求無上道 。 何方便門 。 得易成就 。 詢我諸方便者 。
即問我諸二十五聖 。 方便行門 。 那一門最當阿難之根機 。 揀取一門 。 為通常可修法也 。 而阿難多聞 。 一向慣用耳根 。 此答第一旨 。 以救諸末劫者 。
即前兼我滅後 。 此界眾生 。 而欲令其出離生死 。 蓋此界眾生 。 耳根最利 。 循聲故流轉 。 旋流獲無妄也 。 此答第二旨 。 求出世間人 。 成就涅槃心二句 。
即前入菩薩乘 。 求無上道 。 三 。 四二旨 。 求出世間人 。 即先厭離 。 聲聞 。 緣覺諸小乘法 。 發心勤求 。 無上菩提 。 即此令回小向大 。 得成就究竟 。 涅槃心也 。
觀世音為最者 。
正脈云 。
能於佛之前旨 。 四義全順者 。 惟觀音耳門最為第一也 。 蓋耳根圓通 。 即多聞者之聞根 。 故能獨當阿難之根 。 即順第一旨也 。 人人現具 。 淺深均脩 。 故能普救諸末劫 。 即順第二旨也 。 先得人空 。 次脫法執 。 故能應求出世 。 即順第三旨也 。 生滅既滅 。 寂滅現前 。 故能成就涅槃心 。 即順第四旨也 。 又前二顯契機 。 後二顯契理 。 機理雙契 。 聖旨全孚 。 此觀之門 。 所以獨超諸門矣 。
自餘諸方便 。 皆是佛威神 。 即事捨塵勞 。 非是常修學 。 淺深同說法 。
自觀音耳根圓通之外 。 其餘諸二十四聖 。 所修方便法門 。 皆佛之威德神力 。 令其即遇之事 。 而能捨脫塵勞也 。 非是二字 。 雙貫下句 。 非是通常可修之法 。 若通常可修學 。 不須仗佛 。 威神加被 。 但任運進修 。 自能入圓也 。 亦非是淺位與深位 。 同時可以說法 。 若淺深可同說 。 不須即事而捨塵勞 。 但三根普利 。 無機不收也 。 然就諸門中 。 明佛威加被者 。 如那律失明 。 佛示樂見照明 。 盤特闕誦 。 佛教調息攝心 。 明即事捨塵者 。 如鳥芻多婬 。 佛教觀慾火 。 難陀心散 。 佛教觀鼻端 。 人不皆然 。 豈尋常可以通修乎 。 且此等 。 唯對於淺位 。 深位則不相宜 。 如普賢之大因 。 滿慈之宿辯 。 善現之解空 。 舍利之淨見 。 皆屬深心 。 豈淺智初心 。 可得入乎 。 若觀音之耳根法門 。 則是淺深可以同說 。 久長可以共修 。 而最初入門方便 。 更無過於此矣 。
五結答覆命竟 。
寅六求加總結 。
頂禮如來藏 。 無漏不思議 。 願加被未來 。 於此門無惑 。 方便易成就 。 堪以教阿難 。 及末劫沉淪 。 但以此根修 。 圓通超餘者 。 真實心如是 。
初二句有二解 。
一敬禮尊法也 。 以此耳根一門 。 修證定體 。 即前佛說 。 三如來藏自性清淨 。 之理體也 。 所證定用 。 乃屬無漏無為 。 不思議之事用也 。 此正如來 。 真如法身 。 全體大用也 。 故頂禮求加 。 二 。 敬禮三寶也 。 如來藏 。 如來即佛寶也 。 藏 。 謂藏心法寶也 。 無漏不思議 。 意指圓通諸聖 。 僧寶也 。 無漏 。 指大阿羅漢 。 已斷見思故 。 不思議 。 指諸菩薩 。 神用莫測故 。 故我頂禮 。 願求加被未來學者 。 於此一門無惑 。 無惑當作兩解 。
一 。 無生疑惑 。 加被眾生 。 於此法門 。 必信從而無疑惑也 。 二 。 無生迷惑 。 加被眾生 。 於此法門 。 必解悟而無迷惑也 。 此正初心方便 。 不遲而速 。 容易成就也 。
何以故 。 因未修之先 。 本來現具圓通之相 。 由是加修 。 一反聞間 。 彈指可超無學 。 乃至入住成佛 。 不勞多劫 。 豈不容易成就哉 。
堪以教阿難 。 及末劫沉淪者 。
自阿難以至末劫群生 。 俱是當機 。 以阿難多聞 。 耳根偏利故堪教 。 此即答佛敕選時 。
囑云 。
欲令阿難開悟 。 二十五行 。 誰當其根 。 娑婆世界 。 聲論得以宣明 。 雖至末劫沉淪 。 亦耳門堪教 。 此即答前 。 兼我滅後 。 此界眾生 。 何方便門 。 得易成就也 。 但以此根修二句 。 明其但以此耳根 。 一門修習 。 而所證圓通 。 便超其餘二十四聖 。 凡欲修楞嚴大定者 。 真實修心要訣 。 不過如是而已 。 此文殊奉命揀選 。 乃至求加總結 。 唯此耳根反聞 。 獨當其選矣 。
二如來教示一門深入竟 。
辛三大眾承示開悟證入分二壬初阿難一類開悟二登伽一類證入 。 今初 。
於是阿難 。 及諸大眾 。 身心瞭然 。 得大開示 。 觀佛菩提 。 及大涅槃 。 猶如有人 。 因事遠遊 。 未得歸還 。 明了其家 。 所歸道路 。
此阿難一類之機 。 所知障輕 。 故能頓悟 。 而煩惱障重 。 故未能頓證 。 且圓頓教旨 。 惟重徹悟 。 不愁不證 。 阿難既是大權示現 。 雖不證亦復何礙 。 於是 。 即指文殊偈選之後 。 於是時也 。 阿難及諸大眾 。 一類之機 。 各各身心瞭然 。 此與五卷偈後 。 身心皎然不同 。 彼以身心 。 結之次第 。 與解之次第 。 皎然明白 。 矣 。 尚未知所入一門 。 是何門 。 當以何修法 。 此瞭然者 。 豁然貫通義 。 由聞文殊偈選 。 分明指出 。 將聞持佛佛 。 何不自聞聞 。 及成就涅槃心 。 觀世音為最 。 是了知從入之門 。 獨在耳根 。 而修證唯在旋流 。 又明得耳根解 。 而六處之根齊解 。 是身瞭然 。 以根即身也 。 明得聞性復 。 以六處之性齊復 。 是心瞭然以性即心也 。 得大開示 。
因前未知 。 從入之門 。 冀佛冥授 。 於是如來 。 敕令諸聖各說本門 。 再令文殊 。 分明揀選 。 傍敲側擊 。 借口傳言 。 到此始得豁然貫通 。 功由得大開示也 。
觀佛菩提 。 及大涅槃者 。
解見在前不覆 。 今得大開示 。 觀佛智斷二果 。 修證之法 。 瞭然不昧 。 故以喻明之 。 猶如有人者 。
喻阿難及諸大眾 。 一念未動以前 。 安住菩提 。 涅槃家鄉 。 俄而無明不覺 。 忽動一念 。 三細勃興 。 六麤競作 。 背覺合塵 。 流而忘返 。 即同因事遠遊 。 六道往返 。 日久月深 。 不唯未得歸還 。 即家鄉之道路 。 亦幾忘失 。 今者幸遇如來 。 種種開示 。 及聞文殊敕選 。 雖未即得圓通 。 而相似解發 。 已知耳根解結次第 。 旋流即獲無妄 。 即同明了其家 。 所歸道路 。 雖未俶裝錦旋 。 然已了知歸家道路 。 即無上乘 。 妙脩行路矣 。
壬二登伽一類證入 。
普會大眾 。 天龍八部 。 有學二乘 。 及諸一切 。 新發心菩薩 。 其數凡有 。 十恒河沙 。 皆得本心 。 遠塵離垢 。 獲法眼淨 。
此約登伽一類 。 煩惱障輕 。 故能頓證 。 然圓頓行人 。 悟即徹底 。 證分淺深 。 而登伽前聞神咒 。 不思議力加持 。 頓證三果 。 此以聞偈開悟 。 乘悟頓斷殘思 。 故與此等列作一類 。 凡經敘證 。 多從深至淺 。 此中三段 。 但約圓位 。
一初住 。 二七信 。 三初信也 。 普會大眾 。 總標在會之機 。 天龍八部 。 應是利根凡夫 。 有學二乘 。 應是不定初心 。 發心菩薩 。 應是圓人初機 。 此等宿因實深 。 現位雖淺 。 皆屬煩惱障輕 。 故得乘悟證入 。 其數有十恒河沙 。 可謂機熟者眾 。 皆得本心者 。
咸皆悟得本有真心 。 此心即六根門頭 。 圓湛不生滅性也 。 與第三卷末 。 阿難等獲本妙心 。 同一心相 。 但彼悟得 。 此則證得也 。 良以圓人 。 初後二心究竟不別 。 故初住即證得本有真心矣 。 遠塵離垢 。 得法眼淨者 。
正脈云 。
即四卷想相為塵 。 識情為垢 。 二俱遠離也 。 覺所覺空 。 則塵遠 。 空所空滅 。 則垢離矣 。 得法眼淨者 。
莊嚴論解法眼淨 。 初地見道位 。 若依圓教 。 即十住初心也 。 蓋生滅既滅 。 寂滅現前 。 即法眼淨矣 。 此位是證徹圓通因地心 。 成果地初步 。
四卷末云 。
則汝法眼 。 應時清明 。
是也 。
性比丘尼 。 聞說偈已 。 成阿羅漢 。
性是登伽 。 華言出家 。 名比丘尼 。 尼即女也 。 聞文殊說偈已 。 增進成阿羅漢 。 即圓之七信 。 借小聖名 。 稱大凡位 。 按圓通即 。 此根初解 。 先得人空 。 而文齊於聞所聞盡也 。
無量眾生 。 皆發無等等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此初發心菩薩 。 即圓教初信位 。 數以無量稱者 。 愈見其不可思議也 。
智論云 。
阿婆磨 。 此翻無等等 。 以佛果菩提 。 乃為無等 。 謂無有何法 。 可與齊等也 。 今既皆能發成佛之心 。 謂於無可等者 。 今已能等 。 故曰無等等也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合之即一佛字 。 此名乃超九界以獨尊之號 。 從下釋上 。
三菩提此云正覺 。 超過六凡眾生之不覺 。 三藐此云正等 。 超過二乘人自他 。 不能平等 。 但求己利不肯利他 。 阿耨多羅 。 此云無上 。 超過菩薩之有上 。 雖為等覺菩薩 。 猶有妙覺 。 尚稱有上士 。 唯佛一人 。 獨當此稱 。
寶鏡疏云 。
當機所求 。 唯曰路 。 曰門 。 乃至賜屋 。 是尚未知有本家也 。 今聞耳根圓通之後 。 經家直敘曰家者 。 正顯當機大眾 。 了明自心 。 不從人得 。 義如本家 。 非賜屋之可比也 。 然即以此耳根返聞 。 為還涅槃鄉 。 歸菩提家之門路也 。 初選根直入 。
一大科已竟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卷第十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