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天竺三藏支曜譯
道人求息 。 所以不得息者 。 有四因緣 。 何等為四 。
一者 。 怙其善 。 不曉護戒自欲身 。
二者 。 以不護戒 。 便黠意不生 。 以黠意不生 。 便不知身 。 以不知身意便惑 。
三者 。 不解經 。 以不解經 。 便不了了 。 以不了了意便疑 。
四者 。 不數校計 。 命福日盡 。 心自可用 。
是四因緣 。 故不得息 。
道人求息 。 欲得息者 。 要當知坐行二事 。
一者 。 喘 。 二者 。 息 。
亦在二因緣 。
一者 。 為生 。 二者 。 為死 。
何等為喘 。 何等為息 。
所起意生為喘 。 意止為息 。
何等為生 。 何等為死 。
意滅為生 。 意起為死 。 要當先知是因緣 。 當那得分別 。 知因緣所從起盡 。
事在四對 。 何等為四 。
一者 。 不知食 。 多食 。 不學 。 不制 。 貪味過足 。 二者 。 意隨色 。 不諦校計 。 多求自欲 。 為種苦本 。 三者 。 警意蓋起 。 多睡眠失本念耶 。 向夢中種栽 。 四者 。 疑惑便惡日增 。 便兩舌墮非 。 妄瞋恚 。 身口不相應 。
為是故 。 不墮禪棄 。 當那得近禪 。
常數思惟 。 喘息生滅起盡 。 當持何等意 。 思惟分別 。 亦在四因緣 。
一者 。 近善知識 。 二者 。 識受語不妄 。 三者 。 貪誦經 。 晨夜習意 。 四者 。 守戒莫離法 。 息易得 。
身有四病 。
或時地多 。 身不得安 。 或時水多 。 身不得安 。 或時火多 。 身不得安 。 或時風多 。 身不得安 。 此四得安 。 乃得身止 。
意有四病 。
一者 。 癡多 。 意不得止 。 二者 。 瞋恚多 。 意不得止 。 三者 。 婬多 。 意不得止 。 四者 。 疑多 。 意不得止 。 四事不安 。 意不得止 。
息亦有四病 。
或時多求 。 息不得止 。 或時念多 。 息不得止 。 或時歡喜多 。 息不得止 。 或時喘多 。 息不得止 。 道人行道 。 離是因緣 。 便得定意 。
若身臃腫疥瘡肥盛 。 欲坐身不得安 。 或時食多 。 便火起 。 身不得安 。 或時飲多 。 便水起 。 身重目澁 。 身不得安 。 或時食多已復食 。 貪味過足 。 不學不制 。 便風起不得安 。 亦謂少食 。
若癡多 。 不宜數入眾人群聚 。 當先誦經 。 不宜多聞好自守 。 若瞋恚多 。 不宜居家 。 若少所有 。 若婬多 。 不宜觀伎樂 。 及諸好色 。 若疑多 。 不宜數聞好言善語 。 常自守思惟責對 。 若求多 。 常當念不常 。 坐起著意 。 若念多 。 常當行證我所念 。 皆為苦本 。 若歡喜多 。 計不得久 。 苦在後 。 當病制 。 若喘欷多 。 常當和心 。 不宜數出麁語 。 坐作罪 。 道人行道 。 不識是因緣 。 終不近道 。 當能制此 。 黠意稍增 。 道易得 。
道人求向道 。 要當知過去念 。 事以過去 。 莫復念 。
何以故 。 復知為種故 。 譬如種穀種稻 。 便念當收稻 。 種豆便念當收豆 。
何以故 。 為生故 。 念亦如是 。 以種念便生 。 一切聚在十方 。 待殃福當受要 。 不得脫苦 。 墮殺便種殺 。 栽盜為種盜 。 栽婬為種婬 。 栽兩舌為種兩舌 。 栽惡口為種惡口 。 栽妄言為種妄言 。 栽綺語為種綺語 。 栽嫉為種嫉 。 栽瞋恚為種瞋恚 。 栽疑為種疑栽為 。 是故數數 。 為念復增念 。 難得離苦 。
當持何離是眾苦 。 要當禪棄 。 為不復種 。 是十惡故 。 雖有餘種會當盡 。
何以故 。 譬如種穀 。 雖多得收 。 不復種種 。 但稍稍飯 。 雖久 。 飯不止 。 會有盡時 。 禪棄亦爾 。
何以故 。 不復種故 。 以墮禪棄 。 罪稍稍滅 。
何以故 。 稍稍禪棄為福 。 福以生 。 萬惡皆竟 。 但種道栽念 。 道以生便有黠 。 以有黠便能活人 。 亦能自活 。
道人求向佛道 。 今世欲曉了知行意者 。 要在三念 。
有過去念 。 未來念 。 現在念 。 有福念 。 有罪念 。 或時 。 若讀經行禪 。 忽念久事 。 曾為人所辱 。 若侵入墮好色 。 便因念生意 。 為作頭足 。 復增罪不能自制 。 從是因緣 。 得罪為苦本 。 是為過去罪念 。 或時 。 從禪中若讀經 。 忽生善念 。 念素所行苦樂 。 思惟知不常 。 是為過去福念 。
或時安靜 。 忽亂念生 。 念作非常 。 便失本念 。 貪婬多求 。 便作不死念 。 是為未來罪念 。 或時 。 若得安靜 。 便善念念栽 。 當從是因緣增黠 。 是為未來福念 。
端在家居自守持戒 。 便邪念生 。 當作是念 。 多畜六畜更增憂失戒 。 是為現在罪念 。 以自家居自守持戒 。 復增善念常欲離 。 是為現在福念 。
求向佛道 。 當先曉是罪福 。 乃可增黠 。 若求羅漢 。 一切斷 。 是為求向佛道 。 但欲增福多黠 。 求羅漢 。 但欲墮禪滅惡 。 其黠在後 。 求佛增福 。 要當多聞 。 黠要當諷經 。 欲知其要在護戒 。 護戒便能解經 。 便能福人 。 亦能自福 。
道人求向佛道 。 今世欲解菩薩行意者 。 要當復知是三戒 。
第一 。 當知持戒 。 亦守戒 。 第二 。 當知不犯戒 。 亦能戒 。 第三 。 當知戒 。 曉戒 。 能戒 。 亦護戒 。
第一 。 當知持戒者 。 若人有妻子 。 居家常齋不失 。 是為持戒 。 一身無妻子 。 自守不邪向 。 是為守戒 。
第二 。 當知不犯戒者 。 若人眼視耳聽 。 能不墮聲色 。 亦餘一切 。 是為不犯戒 。 為道寒苦 。 復為人所辱 。 能不失本念 。 是為耐戒 。 亦應忍辱 。
第三 。 當知戒者 。 知某人持某戒 。 是為知戒 。 曉戒者 。 知某人樂道 。 為父母宗親 。 知識所非嫉 。 不數數於眾人中曉說戒 。 能戒者 。 當知人能應何業 。 隨力所任授與 。 能使不失 。 若增若減 。 應病與藥 。 是為能戒 。 護戒者 。 一切當護 。 附順當得其意 。 離惡知識 。 當有護意 。 欲說十方人非人 。 若在伎樂 。 若在婬色 。 能教多少說善言 。 能不亂意 。 復令有福 。 是為護戒 。 求向佛道 。 菩薩行業者 。 要當知是 。 乃能脫人 。 亦能自脫 。 復能業人 。 亦能自業 。
小道地經